
规模性租赁,指的是旧厂房擅自改变房屋用途,超范围经营,违章搭建,违反消防、环保、卫生要求等违法行为,由此带来公共安全隐患和聚集性疫情防控风险。
因为相关治理涉及众多行政机关,所以成为复合性违法与综合性执法交织的社会治理难点。
虹口区中山北路64号,就面临着这样的规模性租赁治理难题。
大门内有346个小房间
这个门牌号的大门内,由5栋楼组成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被隔成346间约七八平方米不等的小房间,租住着近600人。
2020年2月,根据统一部署,虹口区检察院参与到虹口区规模性租赁专项治理、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的重点工作当中。
规模性租赁治理,对于检察院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五检察部的检察官们紧急行动起来,三管齐下:
以最快速度梳理了6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走访属地街道、周边居民;调取相关工商和产权资料;
联合约谈产权人、实际经营者,进一步厘清了产权归属、经营主体、主体责任、各环节违法行为和相关安全隐患。
短短一个月时间,一份《关于中山北路64号规模性租赁项目的调查情况报告》形成了。
成为规模性租赁治理样本
这份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山北路64号规模性租赁项目未经审批擅自变更土地、房屋使用性质,实际经营人不具备住房租赁经营资格,未通过消防验收且存在消防隐患,存在治安安全隐患和人员聚集风险、公共环境卫生隐患等问题。
(检察官在厂区内实地调查。)
而实际经营者即二房东,将房子群租于大多从事快递、家政等行业的近600人,一年违法所得达到500万元。
这份报告也被虹口区委政法委作为治理样本下发给各行政机关参考。
被最高检选为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虹口区检察院三箭齐发:
第一箭提供检察支撑:
围绕主体责任、违法违规情形、安全隐患、行政监管执法依据等方面,探索制发《关于依法开展规模性租赁专项治理的检察法律意见书》,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提供支撑;
第二箭发向行政机关:
在职责依据明确但执法效果仍然不佳的情况下,虹口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查处和整治相关违法行为;
第三箭发向国企产权人:
针对违法情况严重、安全隐患突出、法律依据明确的情形,虹口区检察院延伸行政检察职能向国有企业产权人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房屋管理的主体责任和防疫第一责任,为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减少阻力。
最终,中山北路64号规模性租赁的成功治理,为虹口区内的85处相同困惑提供了解题之匙。
近日,最高检第七检察厅将该案作为典型案例下发全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