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批‘新基建’项目时,应对项目预期进行综合考量,研究对基础就业的拉动和挤出影响,把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纳入重点指标进行考核。”
3月3日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将在今年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重视“新基建”对就业岗位影响,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新基建”项目要注重就业优先
周汉民指出,以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13个省市区发布了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新基建项目达33.83万亿元。在契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经济结构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就业方面的挑战。就业不仅关乎民生,同样关乎人民的尊严,“新基建”旨在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既要体现数字经济特征,也要注重就业优先。
“新基建”项目创造的就业岗位往往具有“三高”特性,即技术含量高、准备门槛高以及不可替代性高,主要拉动高学历的新型技术人才的就业,对服务行业、建筑行业等低学历、低端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低。反之,被其挤出的就业岗位则呈现“三低”特征,即技术含量低、准备门槛低以及不可替代性低,其与因疫情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具有高度吻合性。
他认为,虽然“新基建”项目也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但受制于人才供给速度,并且人才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较长的专业培养周期,因而,从短期看,其产生的效果有限。在全球疫情仍未受到有效控制的当下,中低端岗位人员就业形势本就比较严峻,“新基建”项目无法从根本上化解这一类人员的就业矛盾,甚至与疫情造成的失业产生叠加效应,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匹配问题更为突出。
建议考核“创造就业岗位能力”
对此,周汉民建议,要加大政策引导,将“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纳入“新基建”的主要审核指标。
提案指出,审批“新基建”项目时,应对项目预期进行综合考量,研究对基础就业的拉动和挤出影响,把创造就业岗位能力纳入重点指标进行考核。“新基建”涵盖广泛,要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以5G基站建设为例,根据中银研究院测算,2020年5G基站及相关设备投资约为2500亿-3000亿元,即每投入3000亿元,能为社会创造约54万个就业机会。即5G基站的创造就业岗位能力为:18万就业岗位/千亿元投入。建议参考上述标准,将“新基建”项目审批门槛设置为20万就业岗位/千亿元投入左右。
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
提案建议以差异化突出政策导向,对在稳定就业、创造就业岗位方面有显著帮助的“新基建”项目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如满足大于30万就业岗位/千亿元投入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从而突显“新基建”投资对于稳就业的支持作用。对涉及以下领域的项目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包括:对攻克关键领域,尤其是卡脖子领域技术难题可起关键作用的;中短期内,对基础就业存在显著拉动效应的;与战略新兴产业关联度高的等。
此外,周汉民认为要鼓励企业发展,积极提升新就业。他指出,“新基建”是我国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途径,是未来发展的引擎、动力和方向,许多新业态会由此产生,更多企业会破土而出。建议有关部门要引导好,保护好,支持新模式、新业态的企业特别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调研,深入了解这些企业的需求并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
开展重点人群技能培训
提案指出,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受影响人群的就业能力。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要针对受影响群体做好充足预案,提前做好培训和就业方面的安排。“新基建”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对于人才既有专业技能的要求,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为此,周汉民建议对重点人群开展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行业技能的大规模培训,包括中低端劳动力、失业人群以及职校、技校学生等,除了实操技能,还要拓展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提高就业的本领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