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1篇,提前半年毕业,华理毕业典礼上这位“科研大神”火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1-06-27 18:29

摘要: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景亚轩讲述了自己从西部山村来到华理的求学经历。

提前半年博士毕业,在Angew.Chem,CHEM,ACS Catalysi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累计影响因子96.273,1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获得国家奖学金等数十项荣誉……这位同学口中的“科研大神”,就是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景亚轩。6月26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1届毕业典礼上,景亚轩作为研究生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和科研经历。


景亚轩出生于甘肃庆阳的一个小村庄,9年前被华东理工大学录取时,他第一次走出黄土高原,从此踏上人生新征程。


初入校时,景亚轩对科研并不是特别热衷,但他所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构建了贯穿整个本科专业教育的“四年一贯,课内外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每名学生都要经历科学研究的相关训练。大四时,景亚轩加入王艳芹教授课题组参加科训和做毕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慢慢对科研产生了兴趣,从本科到硕博连读,他的研究领域再也没有离不开过废弃碳资源(生物质和塑料)的催化转化。


景亚轩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葡萄糖、淀粉等天然糖直接转化制备高品质燃料前驱体,避免了传统的多步转化过程,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分离成本,且新的反应机理也有效避免了胡敏素的产生。


景亚轩还首次发现了铌基催化剂对碳氧双键独特的活化能力,并成功应用于燃料前驱体的制备过程,通过对铌基催化剂的精准调控,实现了可再生的茚及其衍生物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


“在过去9年里,我体验过通宵做实验的疲惫,也感受过科研有进展时的欣喜,体验过文章被拒时的沮丧,也感受过获得国奖时的自豪。”景亚轩说。


在攻读博士期间,景亚轩斩获了包括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在内的10余项荣誉,得到华东理工大学“张江树优博”培育计划的资助并取得超出预期目标的成果,以“利用废弃生物质资源催化转化制备高品质燃料及化学品”为题,斩获清华大学“钱易环境奖”(全国仅20人获得)。


科研道路上,身边人的鼓励和学习环境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家人和女朋友的支持、科研同伴的配合,还是导师的引导,景亚轩都心怀感激。


“本科期间的‘大创’、科训、毕业设计环节都很重要,能为以后的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景亚轩建议学弟学妹们,要抓住这些机会,好好锻炼自己。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离校前,最后一堂课上什么?华理为...

如何避免本科论文“走过场”?上海...

专家进社区,村居书记进校园,上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