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放学、社区“开学”,上海共青团、少先队幸福“大礼包”助力“双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1-09-09 18:08

摘要: “双减”来了,补习班没了。“周末去哪儿”成了走出家门、校门、培训大门“三门一线”后,学生和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

9月9日,“玩?聚?成长”青年中心助力“双减”服务菜单和“15分钟幸福圈”争章15事正式发布,为孩子们送上幸福“大礼包”。作为青年玩、聚、成长的“实体门店”,青年中心已解锁“15分钟幸福圈”第一站,将服务对象拓展至中小学生,成为助力“双减”的阵地。周末“高质量公共空间”背后,是共青团正在进一步赋予“15分钟生活圈”深度,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与更广泛的上海青少年群体一起玩、聚、成长。


双减后第一个学期


最近,宝山社区的家长微信群非常热闹。组织化活动供不应求,一些热门活动,往往发布几分钟就“秒杀”完毕。


在跳蚤市场交换闲置物品;探望孤寡老人;用画笔帮助老旧变电站“更新”……得益于宝山团区委推出的“社区小先生”制度,孩子们不但回归正常的社区生活,在混龄伙伴组成的小社会里,学习到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


宝山大场镇团干部金斐是一名社区少先队干部,也是享受到本次“双减”政策红利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双减’后第一周,让我们开始深入思考到底减的是什么,增的又是什么?”她说道。劳动、社交、教育、文体、安全、公益……这些过去在家长眼中是“配菜”的活动,现在开始变得“真香”,频频受到家长的青睐。


另一方面,从家门、校门、培训大门“三门一线”走向社区大门,学生的想法也更加“活络”了。



“对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没有了周末繁重的作业和补习班,希望家长们少给我们报班。”市红理会理事,来自唐镇中学的学生潘艺蕾向全市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要做“双减”的小主人,走进“15分钟幸福圈”。


潘艺蕾说,自己和小伙伴们对社区里围绕“双减”开展的项目有诸多憧憬:社区自习室、社区跑团、自然探究平台、职业体验等。“大家都积极地反馈到社区居委会,希望想法能够实现。”


与此同时,一个能够承载诸多活动的“高质量公共空间”成了刚需。


解锁“双减”阵地第一站


在南浦广场公园,有一家区级枢纽型青年中心——社创坊。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拥有固定展陈空间、综合会议室、社创书屋、多功能小剧场等多种活动空间。自开放以来已承接各类活动500余场次,服务各类青少年群体1.3万余人次。


青年在哪里,青年中心就建在哪里。自2013年第一批青年中心成立以来,全市已有1090家青年中心,正在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低偿的公益服务。



作为“双减”阵地第一站,越来越多的活力元素和亲子元素被注入其中。


7月12日,社创坊正式启动了亲子共育项目,为7-18周岁青少年和家庭的亲子成长关系提供服务,在20家试点街镇的亲子共育加油站推出“一对一亲子心理调适个案疏导”服务和“点单式团体亲子共育课授课”服务。截至目前,“点单式团体亲子共育授课”已开展活动46场。


“我们努力让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有需求想到社创坊,有活动想来社创坊,有问题想找社创坊,有事没事都想着社创坊。” 浦东新区社创坊青年中心负责人叶卉表示,“更重要的是,它好比是一个团属社会创新产品研发、加工、配送的‘中央厨房’。”


据了解,青年中心根据不同服务场景,分为社区型、园区型、商区型、乡村型、特色型五个类型,为青年提供学习提升、亲子教育、体育健身、艺术体验、心理减压等各类服务项目,是全区青年玩聚成长的“实体门店”。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赋能模式


为了助力“双减”,上海共青团、少先队下了很多功夫。上个周末,上海首推“15分钟幸福圈”共享育儿,成了“双减”下的上海经典案例。


目前,市少工委已在全市200多个街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并将持续通过组建社区大中小队的方式,实现社区少先队组织全覆盖,而上海各个街镇社区正依托社区少工委,深入挖掘各类适宜亲子间展开的实践类活动,打造上海红领巾的“15分钟幸福圈”,开启“共享育儿”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15分钟幸福圈”更着重于因地制宜,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价值。


据悉,上海团市委将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助力“双减”工作中的组织优势、活动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青少协力、团教协作、家社协同,积极盘活各条线资源,谋划助力“双减”,助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少年儿童“双减”后生活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4000机动公安力量连夜集结!这...

“双减”后,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怎...

65位专家共话“校内外协同育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