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江实验室揭牌、10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通过验收……“十三五”期间,浦东重大成果涌现。然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为浦东科创工作提出新要求,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任务为浦东科创工作赋予新使命。
10月27日,《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到2025年的六大发展指标:到2025年,浦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0%,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超过250个,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件,创新型孵化器超过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认定超过2000家,各类科普基地超过100家。
打造张江“国际一流科学城”
《规划》提出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创新策源功能。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科技服务处(知识产权处)处长胥喆介绍,“十四五”期间,张江科学城将多措并举,努力跨越攀升科学高度、稳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浓度、充分体现城市温度。
胥喆说,以人才为首要任务,要建设具有鲜明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的全球人才高地,把崇尚科学塑造成张江科学城最独特的城市精神,将开放包容塑造成张江科学城最独特的创新文化。
同时为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张江将打造全球领先的光子科学设施集群,构建生命科学研究基础设施集群。以张江实验室为引领,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科技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研究中心。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集聚发展,集聚国际顶尖的基础研究机构,牵头组织实施人类表型组等国际大科学计划,承接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引领,以数字经济、信息技术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为特色,瞄准量子科学、类脑智能、基因技术、前沿新材料、能源与环境等前沿领域,构建“3+3+X”高端产业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补链固链强链,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引擎。打造“两园、两谷、一岛、多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还将对张江科学城总体空间进行优化调整,规划面积扩大至约220平方公里,形成“一心两核、多圈多廊”错落有致、功能复合的空间布局。
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规划》还提出,要强化科创成果保护,激活原始创新动力。
“在源头保护方面,重点深化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建设,在提升专利预审服务能级的同时,积极探索专利复审无效案件多模式审理试点,开展专利无效案件远程视频审理等工作,实现专利快速确权。”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瑛介绍,目前浦东保护中心已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无效案件多模式审理试点首批4家单位之一,今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无效部与浦东保护中心进行全国首次审理庭点对点远程审理。
同时,还将争取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权评价报告预审服务试点,为浦东新区区域内单位开展专利权评价报告预审服务。
在维权保护方面,不断完善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的“四轮驱动”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今年4月,我局全面对接区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试点工作,签订3.0合作协议,合力打造‘命名检察官办公室’的升级版。会同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联合发布《浦东新区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工作实施办法》,这是浦东在全国率先落地中办、国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有关要求的重要举措。”何瑛告诉记者,通过这项机制,今年5月会同浦东公安经侦支队共同破获一起假冒“白猫”“飚马”“利意达”“洁汰”等商标清洗剂案件, 24小时内完成发现、立案、移送,被列为2021年上海市市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第一批典型案例。
“同时,我们还将依托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浦东分中心,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相关工作。”这其中包括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专家库、加强海外知识产权法规库建设,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有效预警和处置风险,节约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