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上海科学家研发出广谱中和抗体!将尽快开展临床研究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1-10-30 15:04

摘要: 通过注射或者喷雾式吸入,广谱中和抗体或将不再惧怕新冠病毒的层层“变形”。

当前,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病毒不断变异对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持续挑战,与此同时,全球的科学家们也在病原、疫苗、药物、临床、流行病等各个领域快速推进新冠肺炎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10月30日至31日,2021上海传染病论坛暨申江健康论坛在上海举行。劳动报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上海科学家目前已经研究出一种广谱中和抗体,有望应对不断变异的病毒分型。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主办,上药康希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支持。


本次论坛是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论坛。论坛以“新冠肺炎的研究进展”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分别就新冠流行病学和防控、新冠临床特征和诊治、疫苗研发、疫苗保护效果等议题展开研讨。来自国内外一线传染病防治和疫苗研发领域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会,共同为抗击新冠疫情献策。


论坛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研究员黄竞荷在接受劳动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她的团队已找到一种广谱中和双特异性抗体,有望全方位锁定不断变异的病毒。目前证实能覆盖到60多种逃逸病毒,已完成活毒和动物保护试验,下一步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黄竞荷是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学术带头人。2011-2016年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担任科学家研究员。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她开创性地开发出一种直接从B淋巴细胞中分离抗体的新技术。新冠疫情发生后,她采用这一技术深入开展病毒抗体研究,并提出了“病毒一直在变,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的研究理念。


“现在的状态是,我们今天追德尔塔,明天又针对β,病毒可能不断变异,最后出现Ω,我们无法预测明天病毒会在哪里突变。”黄竞荷告诉记者,她目前研发的广谱中和抗体,针对包括蝙蝠、穿山甲等各类动物冠状病毒,因为是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其针对的位点能覆盖α、β等60多株逃逸病毒。


据其介绍,目前全球掌握分离广谱抗体技术的机构仅个位数。在其研究中发现,这一广谱抗体对老鼠的肺部、脑部保护性较强。在治疗方面,感染新冠病毒后打入抗体,能快速清除肺部、脑部病毒,“能一下子清除几百万病毒。”据其解释,目前科学研究已经明确,新冠病毒会攻击人体脑部,导致很多病人出现味觉嗅觉消失,严重的甚至出现中风。她认为,尽管一些国家将新冠肺炎流感化,但相比流感,新冠的后遗症更为严重,病人痊愈后仍然可能出现呼吸障碍问题。


从预防角度看,黄竞荷认为这一抗体的预防效果是很明显的。“现在的疫苗也是产生抗体,但疫苗通常3个月到半年后效果就下来了,我们希望能从基础上改良疫苗,提高疫苗的保护力,不是防重症,而是防感染。目前的疫苗,不是最完美的疫苗。”


据介绍,这一新研发的广谱中和抗体,主要通过注射或喷雾吸入方式注入人体,其中喷雾式的作用效果更好。


【延伸阅读】


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

启动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储备


2020年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和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的重要举措。


运行近一年来,研究院边建边研,整合上海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重点围绕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四个方向开展研究,努力建成国家传染病综合研究中心、预警与疫情防控科技指导中心、国际传染病病原定性标准机构和世界顶尖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综合研究机构,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城市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复旦上医力量。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长吴凡指出,上海在历次疫情应对的过程中,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早快准全暖”的上海模式深入人心。作为公共卫生科技力量的提升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运作即将满一周年,正在快速推进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加快“全链式”科研共享平台建设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着手启动重大传染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储备,致力于打造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的“上海平台,全国网络、国际联盟”,真正成为国家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以及生物安全保障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


(头图为论坛现场照)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期盼春暖花开!上海一个普通社区的...

视频|上海疫情防控有秘诀!市长说...

上海市关于加强元旦、春节期间疫情...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