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位专家共话“校内外协同育人”,第19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举行

65位专家共话“校内外协同育人”,第19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举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1-11-07 09:17

论坛上,15位专家围绕“校内外协同育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跨界合作”主题作主旨报告。

国外如何规范校外培训发展?效果如何?校内校外如何协同育人?11月6日,为期两天的第19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是全球首个聚焦“校内外协同育人”主题的专业性国际论坛,汇集了来自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区的65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实践者的多元声音与理性思考。


校外培训研究领域开创者及奠基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Mark Bray 教授与执行主任张薇教授作了题为“学校内外的学习:全球影子教育的演进”的报告,他们指出,校外培训是一个愈演愈烈的全球现象。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育系 Bae Sang-Hoon教授指出韩国的课外辅导规模无法缩减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在于人们对于阶层流动与社会再生产的普遍渴望。Bae Sang-Hoon 教授呈现了 2007 年以来韩国国家统计局收集的全国课外补习的纵向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课外补习可能最能预测社会分层,并分析了政府政策对课外补习模式的具体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刘钧燕副研究员以 “家长视角下的‘双减’:期待、焦虑与选择”为题作了报告,分享了一项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关于“双减”的问卷调查结果。该研究发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及多样性、校外培训规范治理有很高期待;同时也对“双减”政策下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和长远教育发展有诸多焦虑;部分家长对限制校外培训时段等具体治理措施持反对态度,且有一些家长依然坚持寻求校外培训。


为助力“双减”落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了专家鉴定平台,为上海校外培训分类管理服务的同时,也为其它各地的相关工作提供咨询、分享经验。


据了解,面对学生课业负担重、校外培训乱象丛生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教育问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早在 2019 年,就成立了全球第一家专注于国际校外教育研究的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以国际校外教育研究奠基人 Mark Bray 教授领衔,核心专家团队包括张薇教授、刘钧燕副研究员等。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