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来说,是指透过双手制造出良品的生产者,以拥有严谨、专业、用心、负责的态度感到自豪,是经过时间淬炼而成的。”
以上这段话是来自亚马逊畅销书榜作家乔恩·戈登《木匠:用热爱、服务和关心,提升工作价值》一书中对工匠精神的定义。
作者或许未知,在大洋彼岸,一群年轻人正在印证着他的诠释,这是上海徐房建筑实业公司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他们的另外一个名称是“工匠传承”历保青年团队。
这群年轻人共有28人,平均年龄35岁,“我在衡复修房子”通常是他们的自我介绍。
这份工作,就是让“钻石”恢复光芒
时光会带走岁月,却带不走深处的记忆,老房子就像钻石一样,越久远越经典。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就闪烁着这样一大批“钻石”。
这个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地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域4.3平方公里,历史建筑数量占建筑总量的67%,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区域内的花园洋房和保护建筑修缮,正是这个班组的职责和使命。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夏衍故居、建业里、黑石公寓、武康大楼、淮海大楼等一大批历史保护建筑、文物保护建筑及革命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都是出自他们之手,他们的使命是让“钻石”恢复光芒。
顾志峰
顾志峰,现任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组长,正是这个年轻团队的领头雁。
顾志峰从小生活在上海弄堂里,对身边的老房子有着特殊的情怀,这种情怀又在修缮老房子的工作中被放大,如此人生巧合,令他具有一种守护上海老房子的天然使命感。
顾志峰说,“以前修缮老房子,是有洞补洞,哪坏修哪。即使是上世纪90年代武康大楼的第二次修缮,也只是表面的修旧如旧,比如用砖红涂料粉刷老化的墙面。”
“平色”工艺还原武康大楼
“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文保理念的进步,老房子的修缮需要真正地恢复历史原貌。”2018年4月,顾志峰主持修缮了武康大楼外立面,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他创造性地结合砖粉修缮和由上至下的修补手法,对墙面不同的风化程度进行了还原和平色修复,保留了清水墙因风雨的冲洗而形成的独特竖向纹理,从而让修缮完的墙面依旧保留着曾经的韵味与面貌。
2020年,从事修缮行业已有20个年头的顾志峰,荣登上海市新建首席技师名单。
修缮老房,就像在故宫修文物
想要守护那些老建筑,就先要守得住自己的心。而守住心的秘诀,就是热爱。正如《木匠》一书中主角木匠J说:“人生的秘诀和最大的成功策略是热爱一切。”
顾志峰的麾下,有着一群热爱老房子的工匠——1984年出生的项目经理钱秋明、1986年出生的资料员主管马明、1989年出生的核心员工岳嘉勇、1991年出生的项目经理瞿琦……
这些师傅如同水浒中的108将一样,各怀绝技。钱秋明堪称全能,能驾驭各种疑难杂症、马明稔熟工艺工法的资料;岳嘉勇擅长房修板块;而瞿琦则对接里弄住宅厨卫的综合改造。
修复清水墙面
尽管各有所长,然而,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拥有一颗热爱老房子的心。
修缮老房子,和故宫修文物一样,也是一件细节决定成败的功夫活。
曾负责淮海大楼保护建筑修缮的钱秋明告诉记者,淮海大楼与武康大楼一样,在修缮时都恢复到了建筑建成伊始的状态。然而,如何定义“修旧如故”中“故”的具体时间点,则需谨慎且充分的考量。
“我们翻阅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与淮海大楼有关的历史照片、图纸、文字史料,再到现场进行一轮轮踏勘,最终才制定施工组织方案和修缮设计方案。”钱秋明回忆道。
钱秋明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淮海大楼修缮中,曾发现了加层与大楼原始结构的显著不同:加层的走廊地面采用红缸砖,原始结构的走廊则是与墙面一体的水磨石,当中还镶嵌了制作工艺极为高超的铜条装饰。“历史建筑的可识别性原则在这栋建筑表现得很明显。”钱秋明说。
保护建筑修缮有个“黄埔军校”
匠心传承,离不开机制和实践。位于石龙路345弄上海南站附近的徐房建筑实训基地,就是这样一个传承经典、致敬匠心的培养接班人好地方。
记者看到,实训基地仿佛一条浓缩的上海近代建筑样板街,不到百米的通道,取名匠心路,依照历史时期居民生活需求的不同,按照匠心传承的理念,完整再现了五个大致历史时期居住小区的主要道路形式、材料和构造,分别是弹格路、小青砖、混凝土、透水砖、彩色沥青路面。
实训基地
外墙工艺展示区展示修缮中常用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10种外墙修缮工艺,外墙工艺包含压毛工艺、鱼鳞刮毛工艺、水刷石工艺、水磨石工艺等等。
屋面工位是修缮工程中较为典型的五个按比例缩放的平瓦和中瓦屋面,有烟囱、老虎窗、白铁泛水等。
可以说,这里就是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的“黄埔军校”。
在乔恩·戈登的描述中,木匠J一直重复做相同事情以求精进,总是期待能够有所进步,持续向上,并努力达到巅峰,但他从不想知道巅峰在哪里。
从这个角度讲,“我在衡复修房子”的这群年轻人,正行进在攀登巅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