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近10年全国居住场所火灾情况。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冬春火灾高发、夜间亡人集中,夜间火灾的亡人率接近白天的2倍。记者从消防部门了解到,当下天气依旧寒冷,对于冬季火灾防控更不能抱以松懈、侥幸心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小火亡人”的悲剧。
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2012年至2021年,全国共发生居住场所火灾132.4万起,造成11634人遇难、673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7.7亿元;其中较大火灾429起,造成1579人遇难、329人受伤;重大火灾2起,造成26人遇难;未发生特别重大火灾。
从火灾原因看,电气火灾占42.7%,用火不慎占29.8%,吸烟占4.6%,玩火占1.9%,自燃占1.8%,放火占1.3%,遗留火种等其它原因占17.9%。从区域分布上看,城市地区占50.5%,其中城市市区占33.1%、县城城区占17.4%;农村地区占47.9%,其中集镇镇区占14.8%、乡村占33.1%;其他区域占1.5%。
从火灾发生的时段看,夜间火灾发现晚、报警晚、人员逃生不及时,晚8时至次日6时发生在居住场所的火灾占居住场所火灾总数的28.6%,但亡人数占55.4%、伤人数占50.4%,夜间火灾的亡人率接近白天的2倍。
从季节分布看,冬春气温相对较低、风大干燥,且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用火用电量较多,火灾机率较大。近10年冬春季节共发生居住场所火灾75.2万起,造成7410人遇难,分别占总数的56.9%和63.7%。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火灾中,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隐患引发的小规模火灾,都是有可能危及到生命的,这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小火亡人”情况。
据消防部门分析的“小火亡人”火灾特点来看,其发生的时段多集中在夜间,人在熟睡中反应迟缓逃生不及时;从受灾人群来看,大部分都是老人、小孩或者行动不便人员等弱势群体;从人员伤亡原因来看,绝大多数因浓烟窒息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火灾初期,一些人员往往会选择逗留火场,从而错失了逃离的最佳时机。同时,因为缺乏必要的逃生自救常识和能力,外加没有配置必要的灭火和逃生自救器材,导致一些弱势群体无法及时逃离火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