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哪怕再艰难,也是一个家了!“团圆妈妈”张晓军走过30年不凡“寻人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2-03-02 18:28

摘要: 每个孩子背后都寄托着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所以,被称为“团圆行动”的寻亲有着非凡的意义。


不知你有没有留心,在近两年的媒体报道中,我们时不时能听到“团圆”的故事,失散25年、失散23年、失散20年……终又团圆。这些“失而复得”的背后,都有一群身穿制服的“寻亲人”,他们,就是坚守在“团圆行动”一线的刑侦民警。


今天,我们就走进上海静安公安刑侦支队重案队“团圆妈妈”张晓军的“寻人世界”。作为一名重案刑警,在近30年的刑警生涯中,她总说:“我们要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决不放弃任何一线希望。”


为了找到“针”,我宁愿站在“海”里


每个孩子背后都寄托着家人的牵挂和思念,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所以,被称为“团圆行动”的寻亲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要在最大范围内,用最短时间里,用最多努力,在比海更广阔的差异之中找到那些“针”,帮助失散的亲人回家。


为了找到那些“针”,侦查员张晓军和同事们宁愿站在“海”中。而这片“海”有可能就是25年前的一滴“水”。


1995年,上虞区潘家镇的蒋小裕(化名)夫妇,来到了当时的上海闸北地区,妻子张梅(化名)在外打工,丈夫蒋小裕带着3岁儿子蒋伟(化名)在大统路地道摆摊,为便于在做生意时能随时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儿子,蒋小裕和周遭几个一起谋生活的朋友商量,把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大家轮流看着。


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当年10月30日傍晚,蒋伟不见了踪影。当时孩子自顾自到了附近的车站,大家四处寻找至深夜,却始终没找到孩子。


之后据蒋伟回忆,当时和一群不认识的孩子一起玩耍后,不知不觉中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养父母同样表示,当时蒋伟是被在上海火车站附近工地打工的老乡在工地门口发现的,为此还在工地门口张贴了寻人启事,但却没有找到蒋伟的亲人,再之后蒋伟就被这名老乡带回江苏老家收养。数年后该老乡病故前,将蒋伟托付给了现在的养父母。


【张晓军在向蒋伟的养父母了解情况】


“当时,大统路地道过去就是火车站、苏州河,往来的人特别多,以当时的侦查手段,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孩子,无异于大海捞针。”时任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刑侦支队重案队民警的张晓军回忆起1995年那年冬天,恍如昨日。


在接到蒋小裕夫妇的报警后,刑侦及属地派出所曾安排多名民警,走访附近的小区、工地,甚至是沿着火车站的铁轨、苏州河找了来回,却也是一无所获。


此后的25年间,蒋小裕夫妇始终没有放弃,一直走在艰辛寻子的路上。和他们一样坚守的还有张晓军。


不言放弃,25年后孩子重回父母怀抱


对于夫妇二人的遭遇,身为母亲的张晓军更是感同身受。当年,支队领导曾带着她和多名同事来到事发现场,每次一见到孩子在地道边玩耍,张晓军都会蹲下身子,听他们在讲什么,只希望能从这些蒋伟的玩伴口中再听出些什么。


一块伤疤,一种爱吃的糖果,一辆只出现过几秒钟的自行车……这些看起来毫无头绪的印记,对于张晓军来说,每一个都不能忽视。因为它们很有可能会在寻亲中成为“失而复得”的关键所在。


日子一天天过去,蒋伟到底从哪走丢?又到底去了哪?这根“线”的源头始终没能找到。“当时就觉得孩子可能已经不在上海了,这样一来,找到孩子的希望就更渺茫了。”张晓军曾在在值班日志上这么写道。


可是,即便希望渺茫,但每过一段时间,张晓军都会将这些案卷拿出来翻看一遍,“一年两年没找到,三年四年没消息,我们每一次重新翻看时,就想着是不是能看出些新东西。”直至今日,张晓军依然还在这么坚持着。


2008年,国家民政部开通寻亲网站,得知消息的张晓军第一时间通知张梅登记情况,2010年1月全国开展对报失踪人员亲属的信息采集,蒋小裕夫妇接到通知后也参与了采样,那年,他们的孩子应该已经18岁了。


时间飞逝,岁月在张晓军的头发上留下了白色的印记,这起孩童走失案也一直在她心头牵挂着。就在积案的年轮又添上一笔之时,2020年,在寻亲路上走了25年的蒋小裕夫妇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儿子可能找到了。


【25年后,张晓军找到了孩子并将他送回了家】


原来,在2020年4月30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对蒋伟走失案有了眉目:经过生物信息比对,确认了现家住淮安市的一名叫杜小东的男子便是当年走失的蒋伟。


此后,张晓军在长达两周的时间内坐着火车、长途汽车走遍了苏南、苏北等地,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只为让这次25年后的重逢精准再精准一些。


2020年6月22日下午,当张晓军陪同着蒋伟回到潘家镇的小村口时,当阔别了25年孩子和父母重新相拥时,张晓军在心中默默地和自己说了一声“谢谢”。确实,她要感谢的是自己没有放弃的这份毅力


真希望在我退休前能把他们都找回来


作为“团圆”警察,从工作意义上说,找到了,好像这条信息就可以清空了,可以再去全力投入下一个案子。可无论是张晓军,还是其他刑侦民警,都会不约而同地对自己曾帮助过的家庭有了牵挂。但同时,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寻找下一个团圆家庭的自信和动力。


这些年,随着警务技术条件的更新迭代,公安部加大了对历年失踪儿童及其父母的信息采集。“我们曾经翻越千山万水,走村进巷,为的就是能够精准地去多做一些信息对比。”张晓军直言,那些年,自己的足迹遍布地图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村庄。


就在今年的1月11日,武建斌、汤慧(化名)夫妇在张晓军等人的陪同下,与失散23年的亲生儿子武强(化名)相认。这已经是她和同事们连续寻找到的第15名走失儿童了,而其背后也正是得益于不断精准提升的警务信息采集对比。


【寻亲失散23年的父母向张晓军(左二)送来锦旗】


“再过两三年,我就要退休了。”张晓军摸着身上穿了近30年的警服,有些不舍。舍不得的不仅是这些年奔跑在破案一线的那种使命感,还有那一叠叠等待公安民警侦破的案卷。


张晓军坦言:“真希望能在我退休前把陈年旧案都破了”。因为她始终相信,找到了,哪怕再艰难,也是一个家了。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27年了,家乡的伞型水塔一直出现...

找到了,哪怕再艰难,也是一个家了...

警方“团圆行动”,帮助离散半个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