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普职分流”引来三问!代表委员建议:不搞“一刀切”,职教高考畅通升学渠道

两会观察|“普职分流”引来三问!代表委员建议:不搞“一刀切”,职教高考畅通升学渠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罗菁 2022-03-08 13:22

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应调整完善我国“普职分流政策”,从“刚性分流”转向“柔性分流”。


你的孩子会被中考“分流”吗?对于初中学生家长来说,“普职分流”是绕不过去的现实话题,并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焦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职业教育作为热词频频被提起。多位委员代表建议,不要搞“一刀切”,设立职教高考畅通升学渠道,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种种措施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一问:“分流”何以让家长忧心重重?

——上升通道不畅通,高考竞争压力下移


依据中考成绩,按照相应比例,很多同学将无缘高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开始职业教育。虽然赛道不同,终究都能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对“普职分流”有很多担忧。


“作为家长来说,不愿面对‘普职分流’,希望孩子还是能读高中,这种心理也很正常。”顾海波是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扎根职业教育近20年来,他迎来又送走了一批批中职学生。他说,其实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进入职校,是担心职校风气不好,孩子学不到东西,还可能沾染一些不好的习惯,走上“歪路”。另外,家长觉得中职学历太低了,更希望学生能够提升学历。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日前教育部举行的发布会上也坦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高质量、普及化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指出,“普职分流”政策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进入中职学校,而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的不畅通,意味着进入中职学校而非普通高中就失去了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这导致高考的竞争压力进一步下移到初中甚至小学,成为增加学生负担、引起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指出,由于事实上存在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问题,“普职分流”被很多家长认为是“普职分层”,学生在中考时就被“分层”乃至“淘汰”到中职,令家长充满“普职分流恐慌”。这加剧了中考竞争,严重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双减”目标的落实。


二问:中职毕业后就业率究竟如何?

——有的升学率近90%,就业率不到10%


那么,中职的就业率如今怎样呢?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不少中职学校都以升学为取向。有的中职学校学生升学率近90%,就业率不到10%。西部某省调研时发现,中职毕业生直接就业的人数非常少,有的中职学校学生100%升学。当前这种以升学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已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定位。


此外,数据显示,201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82.43万人,2020年毕业生484.87万人,这意味着有近100万的中职学生没有顺利完成学业毕业。而且,中职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直接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多年来全国中职校毕业生升学比例在半数左右,一些地区甚至超过80%。


三问:中职培养出的学生能力怎样?

——难以满足技术升级需求,职业规划能力不够


需要发问的是,中职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产业工人队伍的需求吗?


民进中央表示,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1世界就业趋势》认为,青年就业所需技能包括基础能力、数字技能和社会情感技能,促进青年就业首先要使青年尽最大可能接受最高层级与高品质的教育。在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的背景下,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已经成为很多职业的基本要求,只有中等职业学历,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职教育的发展重点已不再是规模扩充,而是质量提升和层级上移。长期坚守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将严重制约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胡卫也指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技术蓝领,已不再是只有中职学历的技术工人,而基本都要具有高职及以上学历者。现阶段,对高中阶段教育再采取“普职分流”方式,以专门进行中职学历教育的意义,已大不如从前。


顾海波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学校通过校企融合、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比较好,很多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不够,加之受到快递、外卖等行业冲击,导致就业稳定性不足。学生升学意愿有所提升,但是文化基础不够扎实,学习不够勤奋,导致升学质量不高。另外,社会对产业工人认可度也影响了同学们对职业的选择。”


建议一: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省市可高中后分流


为此,民进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应调整完善我国“普职分流政策”,从“刚性分流”转向“柔性分流”。各地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方面不搞一刀切。有条件的省市可开展高中后“普职”分流,将分流的重心上移,将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主体。


全国政协委员卢晓光也认为,初中毕业即分流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学科教育不足,较难进一步提高技能,也不利于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发展。卢晓光表示,职业教育分流延至高中以后,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技术工人。建议在高二全部基础学科已经结业并会考之后,分流为普通班和职业班,按不同教育方案,充分发掘培养孩子的潜能和一技之长。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日前发布会上也明确表示,教育部将积极推动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健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因素,一方面,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


建议二:模糊分流概念,办成更多综合高中


胡卫认为,当前应该探索“普职融合”发展新模式。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把更多高中办成综合高中,同时在每所高中学校开设普高课程和技能课程,并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主的特色综合高中。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深度融通,并极大丰富高中课程资源,扩大学生高中课程选择,从而把“五育并举”提到更高层次。


农工党中央常委马光瑜也认为,泾渭分明的“普职分离”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普职融通,实现共享与互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满足人才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发展需要,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此,马光瑜建议普高和职高学生学籍可相互转换,进而完成相关学业,实行学籍流动和学分互认。“凡被录取到‘普职融通’试点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普通高中知识的学习,完全能够适应普通高中的教学要求,且学习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则可申请继续普通高中的学习,也可以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进入职业教育,选择合适的专业学习。”


民进中央同样建议,淡化普职的区别,模糊分流的概念,从“普职二轨分流”转向高中阶段教育多类型发展,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转换通道。在普通高中课程之外,可开设职业应用类课程并制定相应课程标准、毕业要求和考试制度,为高中阶段所有学生提供学习普通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课程。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职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双向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在中职和普高之间及时调整转换。鼓励普通高校将职业应用类课程学习纳入招生要求。以此全面提高我国高中阶段毕业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基本职业技能素养。


建议三:畅通升学渠道,设立职教高考


读了中职,但“天花板”太低,就会抑制学生和家长的兴趣。


为此,民进中央呼吁,畅通中高职升学渠道,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完善上升通道,扩大职教本科在国家本科教育中的招生比例,在本科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应大幅度增加对中职学生的招生指标。

胡卫则提出,在推进高中普职融合的同时,要推进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专业通过职教高考招生,把职教高考建设为与普通高考平等的高考类型,以充分扩大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尤为重要的是,职教高考要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胡卫强调,挺起职业教育的脊梁,当务之急是破除体制障碍,一是要横向融通,实现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横向贯通,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二是要纵向畅通,要打通“断头路”,畅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特别是要以能力和实操为导向,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并使它成为职业本科、职业专科招生的主渠道,普通高校甚至一些名校的技术技能类专业也可通过职教高考来遴选优秀学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对此深有同感。他表示,每年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占比,应按当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数量来确定,逐步实现两类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大体相当。


建议四:中职提质,校长先行,成立国家级中职校长培训中心


在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看来,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度就会提高。而职业学校校长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但是,目前不少中职校长是从普通学校或者教育行政岗位转岗而来,校长胜任力亟需提升。这些校长既面临一般管理能力提升的挑战,也面临办理专门的职业教育方面的压力,更缺乏与优秀企业沟通的资源与能力。


“在调研中,我发现中职校长培训的机会明显过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戴立益表示,校长们表示,即使有培训,也是和普通中学校长一起培训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尤其是针对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容非常少。此外,中职校长培训也缺乏专门的机构支持。


因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戴立益呼吁要尽快成立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中心。在培训中,要凸显“工学结合”模式,通过与优秀企业、职业学校联合,采用集中面授、名校观摩、跟岗培训、专题研究等相结合的方式,凸显职业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特色。


戴立益建议,培训要围绕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学校治理、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还要健全培训的保障支持。“要瞄准未来十年乃至数十年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建设并培育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的企业和学校等跟岗考察基地,并建设跟踪评估制度。”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