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件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商标权类案件量持续增长。4月26日,上海市检察院发布《2021年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和十大相关典型案例。
白皮书显示,2021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案件总数1826件4420人,同比分别上升18.8%和23.7%。
同时,商标权类案件量持续增长。2021年本市商标权类案件量增长19.6%,其中,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1099件2407人,案件数同比增长10%;假冒注册商标罪539件1529人,案件数同比增长33.1%;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110件228人,案件数同比增长93%,增幅明显。
白皮书披露了案件的四大特点:
一是本土知识产权逐渐成为犯罪主要对象。涉案权利人中我国权利人占比逐年升高,尤其是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本土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已成为受侵害的主要对象。2021年,本市一审知识产权公诉案件中国内权利人约占51.2%,尤其是在侵犯商业秘密类案件中国内权利人占比达83.3%。
二是涉疫案件与2020年基本持平,民生案件备受关注。2021年办理涉疫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共计19件,案件量与去年基本持平。2021年通过督办、集中公诉等方式办理涉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药品、医用器材商标权犯罪案件总计44件,涉案金额1957万余元。
三是案件涉及行业领域面扩大,牟利方式日趋多元化。随着上海城市能级提升、产业迭代提速,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已涉及了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0个门类、逾20个大类的国民经济行业。
同时,侵权牟利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往侵犯影视作品著作权案件中,被告人一般采取收取广告费用牟利,但近期案件中被告人不仅收取广告费,还以接受“捐赠”的名义在涉案网站及客户端收取会员费,并指使同伙对外销售拷贝有未授权影视作品的移动硬盘,通过三个途径实现逾千万元非法经营额。
商标类案件中,除了销售侵权产品,还衍生出制售防伪包装、容器等产品要素实现非法营利的方式。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中,在直接非法使用商业秘密营利的情况外,亦出现行为人将技术方案转化为专利后以专利权投资的情形。
四是知识产权民刑交叉情况屡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