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疫情防控中的交医青年志愿者!宿舍、小区、楼层都成为他们的“战场”

点赞疫情防控中的交医青年志愿者!宿舍、小区、楼层都成为他们的“战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2022-05-03 17:48

高强度的工作确实让我有点累,但我的心里想着,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这份信念让我们坚持下来!

正当上海疫情防控面临大考时,上海交大医学院的青年们化身“党员红”、“天使白”、“守护蓝”,奔波在疫情防控和志愿服务的第一线,用行动牢记学医初心,践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使命,青春在志愿中闪光。


变身流调“侦察兵”,宿舍是“战场”


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支笔、一张纸,宿舍成为“临时流调办公室”,也成为了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闫雨蒙的“战场”——三月以来,她与老师、同学一起作为流调志愿者。


宿舍空间不算宽敞,闫雨蒙和室友都是流调志愿者,有时因为负责的案例不同,为了互不打扰,两位姑娘就一个在桌前,一个在床尾拨打电话。每位流调对象的行程轨迹、生活习惯都不同,涉及的密接有多有少,遇到年龄大的老人耐心倾听、及时安抚,遇到不配合流调的对象则尽最大的努力取得信任……最复杂的案例,一个团队甚至要花上10个小时才能完成全部流调流程。



在近一个月的流调志愿工作中,闫雨蒙真切感受到了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流调的任务特别是在轨迹、疫苗接种、防护措施询问方面轻松了许多,但她和队友们丝毫不能松懈,因为大家明白这份防疫“侦察兵”的工作越是做得早、快、准,就越能够尽快寻找到传染源头,找出密接和次密接人群,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从而有效的控制疫情传播。


在交大医学院的校园里,这样的“临时流调办公室”还有很多,学生志愿者们在各自的寝室开展流调工作。自3月以来,已有89名学生主动请战,参与上海多区的流调工作,以专业知识、多语种语言优势协助申城战“疫”。


黄玥发挥自己的外语学习优势,累计完成十余例外国人的全英文流调,并参与起草和完善了针对外国人流调工作手册和流调信息采集表;


范抒磊做过一名派送员的流调,在获取密接名单时遇到诸多困难,面对派送员们的焦虑和压力,她耐心联系反复沟通,经历了3个多小时终于积极顺利完成。


我行,我可以!我是“大白”战士


非常时期,从校园到社区,交医学子穿上大白做起了志愿者,从抗疫“小白”变身“大白”战士,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着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民。


上海交大医学院21级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徐扬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4月24日开始为虹口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她的团队至今已经完成了16万余次的采样量。


“能够为家乡居民做点贡献,这是值得自己骄傲一辈子的事情。”徐扬对此次经历很有感慨,“2020年我曾有幸在瑞金医院欢迎驰援武汉的英雄回家,他们‘不是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挑起大梁。我们学会感恩。这次非凡的旅程中,太多的爱和包容都给了我们放手去搏的勇气与力量。If not me, who?If not now, when?” 从医学生到医务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他们走上社会、走进社区,这比书本更立体、比临床更真实,这堂独一无二的实践课,让学医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家住闵行区浦锦街道的硕士研究生朱涵菁,因为小区被封控而不能和前辈们在医院一起冲锋陷阵,却成为了整个小区的“家庭医生”。


3月18日晚上,朱涵菁做完核酸主动向采样医生请缨:“我是交大医学院的医学生,我也会核酸采样,需要我帮助的话,我可以立马就换好衣服去上岗。”由此,她还成了整个小区里的知名“家庭医生”,小区的基础医疗救护,她都能第一时间响应:小朋友伤口愈合需要拆线,朱涵菁上门帮助并给与专业建议;老人脚踩了玻璃划伤了脚,她上门包扎伤口,并提醒老人进门的后鞋底也要消毒;小朋友鱼骨卡了喉咙,也是她上门帮忙取出;长期卧床的老人和不会使用抗原的居民,也是朱涵菁上门协助完成检测……“多幸运,我们有个朱医生”,居民们的一声声亲切夸赞,让她因这身白袍倍感自豪。


我是楼层长,有困难请找我


封控期间,交医校园里涌现出一批“新力量”,她们叫“楼层长”。


在楼层长队伍中,有一名身份特殊的“大白”,他在大二时参军入伍,曾在驻香港部队服役2年,2021年9月返校继续学习。现在,他是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罗海江,还是中山南一路学生公寓中1层层长,每天在楼层之间奔波折返,为大家送饭送菜送水果送物资,不断地敲响一间间宿舍门。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原本的焦躁不安也逐渐平静下来。在部队的2年时间里,他还学会了理发……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项实用技能竟有机会在校园里施展,他化身“TONY哥”,第一个晚上就服务了5位后勤老师和同学。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