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9时50分许,正在路口巡逻的服务队民警丁毅和辅警赵欢帮助78岁脑瘤患者丁老伯送回位于彭浦新村的家中,10时10分许,服务队梯次警力张旻帮助83岁肝炎患者蔡老伯送回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的家中……
这些曾在疫情期间困扰就医人群的问题,如今都得到了有效缓解。这背后正是因为有了一支特别的“街面巡逻服务队”,打通了就医返程的“最后一公里”。
“警、医、街道”齐参与
记者了解到,自从4月1日浦西地区实施封控管理以来,静安寺派出所辖区内的华山、华东两所医院作为定点保障医院,每日就诊人数众多,求助送返类警情占比高。为此,静安寺派出所主动跨前一步,联动医院升级“警医联动平台”,统筹调配警力成立“街面巡逻服务队”,打通对危急重症病人、高龄独居老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往返就医看病的“绿色通道”,做到精准快处,应帮尽帮、应送尽送。
4月8日晚,街面巡逻服务队民警黄忻通过“警医联动平台”接收到求助,称华东医院内有患者需要帮助。黄忻抵达现场后,医院方面正与三位老人进行沟通。“患者是一名三级血透析患者,今年60岁,带她来看病的是她年过八旬的父母”在一旁参与协调的志愿者张先生告诉黄忻。
医院暂时没有安置条件,但老人们一时半会打不到车,居委会派车接送也要等很久,好在民警到场前,医院方面已为三位老人完善了核酸情况登记和抗原检测,在请示分局指挥中心后,黄忻立即按照防疫规定进行消杀后,驱车将三位老人平安送回了位于闵行区的家中。
据静安寺派出所“街面巡逻服务队”负责人,副所长张鹏介绍,这支由10名平均年龄41岁的民警组成的街面巡逻服务队目前试行的是专人专岗模式,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管理成效,由派出所组建的重点区域钉子岗和医院安保力量、街道志愿者队伍,也对管理工作提供有效补充。
跨区联动助力病人平安回家
5月5日下午18时许,路面钉子岗民警在延安路华东医院附近发现一名拖着沉甸甸行李的的少年。经问询了解,这名少年是一名腺癌患者,特从外地来到上海求医,目前就住于松江区亲戚家中。当日上午,由松江区洞泾派出所民警警车开道护送其至华山医院进行入院核酸检测,为次日入院接受化疗做准备。采样结束后,因疫情封控管理期间,无交通工具回至松江亲戚家中,想找宾馆入住未果,所以滞留在路口。
街面巡逻服务队民警民警陆恺、辅警林正到场后迅速在警医联动平台内发布这个求助信息,并在征询当事人意见,确认因疫情手术延期后,由分局指挥中心协调属地松江公安分局洞泾派出所,两区民警于当晚19时20分许在松江区G60匝道口进行交接,完成了该病人的返程接力。当晚20时许,少年顺利回到位于松江的亲戚家中。
“服务队模式开展以来,大多数就医送返人群可以通过街镇居委协调负责接回,遇到协调未果或有其他困难情况的,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会以‘一事一报’原则,经由分局指挥中心上报市局进一步协调,最终决定由服务队开展送返工作”对于服务队的工作操作指引,全国抗疫先进个人,静安寺派出所执法办案队副队长霍剑明,在服务队建设之初,就结合医院管理实际,提出过不少建设性设想,这些设想也在工作中得到验证。
“平台+”服务助力返送“精准快处”
5月7日下午,一位百岁老奶奶在华山医院看病结束后,没有交通工具回家,在延安路乌鲁木齐路设卡的民警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上报“警医联动平台”登记了该求助信息。
正在乌鲁木齐路附近巡逻的静安寺派出所民警林祖弘、辅警唐志华立即赶到现场,简单登记并汇报情况后,迅速将老人妥善送回其位于长宁区的家中。
“到场时,卡点民警已协助完成人员信息登记和抗原检测,‘警医联动平台’也同时联系到老人居住地居委会,帮助我们完成交接,平安将老人送回”林祖宏完成护送工作后,又立即回到辖区岗位,准备处置另一起返程类求助警情。
据悉,此前,由派出所联动华东、华山两大医院打造的“警医联动平台”也在服务队实际操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核实快,对于几类特殊人群,医院方面也会相应做出轻重缓急的送返建议。
通过平台掌握和分局指挥中心联动,属地派出所便可提前了解病人的就医及身体状况,尤其对家住邻区且无社会其他救援力量介入的,服务队会综合研判,做到应送尽送;对居住地较远,送返有难度的居民,也能提前预判,最终确定是否指派专门力量护送或协调其居住地派出所共同解决,静安寺派出所所长王旌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华东、华山两家医院的每日接诊量约5000人次左右,自静安寺派出所“街面巡逻服务队”成立以来,已累计妥善处理的就医类求助警情达200余次,积极帮助解决送返困难73人次。警方在协调医院、街镇居委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保障部门的努力下,已基本满足医圈内就医返程人员的需求,有效避免医院门口人员聚集,进一步降低就医人群滞留公共区域的风险系数,阻断“流动中的风险”,助力社会面“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