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语音文字转称盲文,方便视力障碍人群;智能机器人成为肢体障碍者的拐杖……申城青少年们的“脑洞大开”亮相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线上展示。
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年一度的青少年发明成果展本期在“上交会”官网线上展示。本期活动自2021年下半年启动至今,从众多作品中选出一批项目进行培育,历经半年的精心孵化,最终选出41项培育成果进入“上交会”,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发明成果展”,接受大众的检验。41个项目中,17项已获得或正在申请专利。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个人的卫生习惯已然成为了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七步洗手法”,实施效果如何?彻底有效的手部清洁如何进一步高质量推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童时杰同学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七步洗手法监督设备”,监督和指导人们的洗手方法和时长。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李依瑾同学发明的“基于电流磁效应的电子盲文书”,可以把语音和文字转为盲文,用盒子上的凸点展示出来,显示的速度可以调节,还可实时记录阅读位置,更可以作为盲文学习的教具,帮助视力障碍人士有效阅读。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职班的俞天乐等同学研制了一款可以直接站立在地面,且使用方便、安全的“外骨骼智能机器人”。能够帮助行走不便的人士行走、爬楼,也可以作为拐杖,或康复训练器材使用。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三导师制”深入开展项目指导。每个学生团队都由发明家、高校教师、设计专业导师等组成导师团,从实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角度进行辅导。28位特聘导师为学生团队带来二十多场专题培育和百余次个别指导,参与孵化的学生、教师获益匪浅。为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培养青少年树立“与国同行”的理想,聚焦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的高端科学技术普及教育讲座线上开讲,覆盖五千余人次,科学家、行业大咖、工程师们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执着的工匠精神隔空传递。
本期活动还着力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携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特设“设计主题训练营”。来自外观设计、视觉设计和创业发展等方向的教授组成培育小组,大手拉小手。在20课时扎实的线上培育中,提升设计理念、优化产品外观,在项目孵化过程中注重劳动教育、培育劳动技能。
据悉,后续计划将从上交会参展项目中选取部分优秀项目存入“专利银行”,由“专利银行”的专家对入库项目进行遴选和匹配,将多个项目加以组合形成“技术包”,随后由专家辅导学生设计转化路径,开展知识产权布局,有效提升技术包的实用性与转化价值,使青少年发明成果的转化前景落到实处,让青少年的创新实践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