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给了每一个人心中的美好!上海真抓实干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2-06-14 08:46

摘要: 落笔有大气,为的是生活其内的每个人,都能有一份“小美好”的生活。


上海,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有烟火气带来的温暖,有时尚之都的风华,还有着印刻在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但归根结底,最能体现这座城市美好乃至伟大的,还是肌理中最细微的个体——人。


扎实做好稳就业,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织密社保关怀网,让劳动者不再心有所怯;围绕“老、小、旧、远”难题解决紧抓不放,加力提速;打通滨江堵点,让最美丽的风景零距离呈现……


上海,始终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瞄准突出民生难题,倾心倾情倾力,以真抓实干的行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来铺陈城市的底色。


落笔有大气,为的是生活在城内的每个人,都能有一份“小美好”的生活。


直面就业压力做出最大努力


主播王宏舟连着做了好几场直播。他不叫卖,不催单,不发红包,直播间里介绍的只有人。


他是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过去几个月,这所大学的校长、院长、教授轮流进入直播间,向企业推荐自己的学生。


2022年,中国将有1076万名学生从高校毕业,比上一年增加167万。其中刚走出疫情的上海也有22.7万名高校毕业生,增量为近5年来最多。受到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考验。一些高校索性做起了直播带人,有的学校在直播后还有专门的老师回看直播,复盘数据,写总结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就业压力,上海在做出最大的努力。


就在这个6月,上海市人社部门接连推出了一系列稳就业政策,其中包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文体娱乐、住宿、会展等七类行业中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在年内实施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补贴标准为600元/人,最高上限300万元;为支持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重点群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2000元/人,以“免申即享”方式发放;今明两年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普通管理岗位人员和通用性较强的初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主要向高校毕业生倾斜……


上海深知,一个岗位,关系这一个人,牵动的是一家子。岗位不到手,就谈不上幸福感。


在经济缓行的现实下,上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却首次对“新增就业岗位”的指标做出调整,从“50万个”增加至“55万个”。18年来,这是该指标的首次上调。


敢于将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的指标上调,上海自然有敢于完成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我就业能力。最新统计显示,申城三年内到岗见习学员达到了3.3万人,超额完成每年8000名的指标。三年期间,全市新发展就业见习基地350余家,新增见习岗位2400余个,见习学员见习后就业率超过50%。


技能提升是重点,身有一技之长,就不愁找不到工作。目前,上海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6.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5%。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深入开展的技能提升行动。2019年以来,上海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全市职业培训补贴总支出25.3亿元,完成职业培训超过372万人次。


为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上海多措并举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确保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据统计,全市19.6万名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6%;去年前10个月,全市共帮扶6.6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离土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928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


不仅如此,上海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依托上海重点产业和新产业发展,提高就业岗位供给数量和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2020年至2021年间,上海新增市场主体直接带动就业65.2万人。


“守沪”者理应被守护


就在这几天,一项十部门颁布的通知吸引了很多新业态从业人员的眼光。


为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上海将在曹操出行、美团、饿了么、达达、闪送、货拉拉、快狗打车等7家平台企业,试点将其从业人员纳入本市职业伤害保障试范围。此后,将逐步将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和同城货运等其他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


近年来,以快递、送餐、网约司机为代表的行业群体,人员快速发展。此轮疫情以来,快递小哥们对市民生活运行保障的作用不小。他们源源不断地将老百姓日常生活品的需求,送到每一户家庭手中;有效保证了社会面秩序的稳定,让市民的餐桌上有菜,家里仍有笑声传出。


我们还记得,哪怕是最艰难的时刻,人们几乎都不外出,“慢下来”的城市中,依然有快递小哥奔波的身影。


温暖城市的人,理应得到城市温暖,这才是真正地共同“守沪”!


为了解决“小哥们”劳动权益保障长期存在的空白点,不让这一庞大群体的心中之“痛”。上海政府部门及工会组织,纷纷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权益的政策文件,逐步显现出政策指引为驱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权益保障框架体系,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带来了温暖、尊严和力量。


今年2月,沪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聚焦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健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平就业、劳动报酬、休息、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制度。明确将以相关平台企业为重点,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要求平台优化算法原则,禁止平台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遏制“以罚代管”。


作为职工的“娘家人”,更是始终把这一群体的利益放在心上。市总工会推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互助保障计划,提供住院、意外、重病等七项专属保障,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疫情期间,更是各级工会纷纷慰问疫情下的快递小哥并送上慰问品,各家快递企业工会则出台扶持政策,帮助这些小哥渡过难关。


旧改“加速度”让百姓圆梦


什么是真实的美好?71岁的上海爷叔张扎根说,如今他知道了。


旧改之前,老张的生活天天与逼仄为伍。一家五口人蜗居于24平方米的小屋之中,那种无奈陪伴了他几十年。幸好,北外滩的旧改圆了张扎根和许多人的新房梦。


上海全面复工复产后的第一周,虹口区185、212、234、247四个街坊的旧改听证会就提上日程。为了让旧改“提档加速”,虹口区在全市首创“跨街道组团打包”方式,将原先20多个月的工作量集中在3个月内完成。去年12月20日,该项目首日正式签约率达到98.66%。


在上海,旧区改造工作被列为16项民心工程之首。仅2021年,中心城区全年就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0.1万平方米、4.5万户,达到全年计划任务的130%。


车辆行驶在杨浦大桥上,朝下望去,大片的“红顶”曾是一道令人“心疼”的风景。


而就在去年11月30日,伴随着大桥街道103、104街坊旧改征收基地启动“二次征询”正式签约,杨浦大桥之下再无成片二级旧里。昔日的“穷街”,将成为滨江边的“宝地”,等待精彩的二次开发。而曾经居住于此的产业工人们,也都变“蜗居”为“新居”,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事实上,经过持续30年不懈努力,今年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将彻底消失在上海的地图上。大规模旧改收尾之后,上海今年又将全面打响零星旧改攻坚战,推进城市更新,通过“留改拆”并举的方式补齐城市短板,注重提升功能。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张扎根感受到了变化,也有很多人深有同感。


滨水新空间增添幸福指数


城市不仅是人们工作的地方,更是人们生活的场所。


就在端午小长假里,黄浦江两岸公共开放空间成为不少市民出门放松的首选地,吹吹江风,看看美景,岂不美哉?


上海因水而生,因河而成,因江而兴。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线步道全线贯通,实现了从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艺术岸线的华丽蜕变,迎接着八方来客,也滋养着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绵长的岸线从杨浦大桥贯通至徐浦大桥,经过杨浦、虹口、黄浦、徐汇和浦东5区。各区滨江风貌和人文景观各具特色,一区一主题,一区一风景,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空间的需求,也牵动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步伐。


城市最好的资源,要给这个城市里的人们。上海精心规划建设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处处用心,唤醒人与水的互动。随着越来越多的断点、堵点被打通,城市“项链”越串越长,也越来越好看。


一江一河,或许才是上海最大的“IP”。而为了更好的打造,上海将会营造“一江一河”标志性节点和城市景观新地标,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和“世界会客厅”。


黄浦江两岸地区,将会基本建成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和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滨水生态走廊;苏州河两岸地区将会初步建成超大城市宜居生活典型示范区,基本建成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


自然野趣、摩登岁月、工业遗存、时尚空间……在上海的“一江一河”岸边,每一个市民都能寻觅到心中的所好。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暂停营业,立案查处!杨浦公布苏宁...

6月13日(0-24时)上海新增...

宝山区:拟发放用人单位就业补贴1...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