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幸福,就在家门口!总书记来过的市民驿站,成了百姓满意的服务站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2-06-21 16:50

摘要: 高标准、深拓展、广覆盖的市民驿站已成为体现上海城市温度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上海虹口区嘉兴路市民驿站第一分站调研,强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要及时感知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总书记去过的市民驿站,如今怎样了?本报记者近日从虹口区了解到,高标准、深拓展、广覆盖的市民驿站已成为体现上海城市温度的一张靓丽名片。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能级,进一步下沉各类便民、惠民、利民服务资源,市民驿站现在被百姓们满意地称之为“服务站”。


幸福,就在家门口。


养老用心用情:这里“元气满满”


“我特别想告诉总书记,我们老年人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曾经和总书记“面对面”的夏娟娟老人用了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元气满满,来形容自己在驿站中的老年生活。


虹口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王青表示,虹口区的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化高、空巢化高,全区60岁及以上有286628人,占总人口的43.2%;80岁及以上的有45068人,占老年人口的15.72%;百岁老人有291人,独居老人有16680人。


如何让老年人的“夕阳生活”过得开心又滋润?虹口区把市民驿站作为一个养老服务的综合平台,不断完善它的功能,像老年人关心的日托、助餐、助洁、助医、助急、精神慰藉等服务,都能在市民驿站得到解决。同时,各街道把最大的市民驿站作为枢纽式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把服务向其他站点延伸,向家庭延伸,形成“一站多点”、“关爱到户”的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


“现在,每个街道至少建有3-4个市民驿站。”王青表示,通过已建设好的为老服务设施场所,围绕着社区老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市民驿站从细微之处着眼,从满足老年人的切实需求入手。


市民驿站第一分站引入了智慧健康驿站、治未病热疗等项目,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市民驿站第五分站的社区长者食堂打造智慧终端,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同时对70周岁以上人群推出9折优惠卡、对特殊困难和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实惠和便捷;全面启动“伴您‘忆’路同行”——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为2000余名老人进行认知症筛查并开展早期干预治疗和健康讲座;开展“老吾老计划”——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为30名失能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康复照料指导……


“服务用心用情,为的就是让老人能够感受到社区的温暖。”王青表示,在市民驿站老人日托照料中心,总书记曾特别强调:“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愿望“。为此,市民驿站未来将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使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服务做深做细:这里功能不断完善


如果把社区基层治理比作一张考卷,市民驿站也是其中一道答题,该怎样答好?


虹口给出的答案是,不断提升市民驿站服务能级,进一步下沉各类便民、惠民、利民服务资源,让市民驿站成为白领、年轻人甚至孩子都爱进来的的“服务站”。


据了解,近年来,市民驿站受理咨询事项已由原先的188项调整至203项,当场办结项由原有的7大类38项增至目前的10大类80项,“一网通办”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


不仅如此,市民驿站片区里有居民区、楼宇、企事业单位,除了和“贴隔壁”的邻居举办各种活动,驿站还发挥“桥梁”作用,让“街坊四邻”都互动起来,扩容大家的“朋友圈”,建立更多“群聊”。于是,“老字号”雷允上的中医文化、中医服务走进西街幼儿园和辖区内的多家企业;社区食堂“牵手”平台,为企业增加就餐选择;非遗文化和点都德、茂悦酒店走进百姓生活。


在很多市民驿站内,来得最多的是“双白”人群。错时供餐、定向菜单让中老年居民和周边的白领都喜欢来打卡。驿站里的健康理疗项目一直备受老年人喜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爱上了这项服务,驿站在活动设置上也考虑得更全、更好、更新了。


除此之外,市民驿站还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形式。以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为原则,依托第三方社会组织优势资源创设贴近群众需求、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市民驿站服务品牌,近三年来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活动逾1万场,共计23万余人次居民参与。


垃圾分类“加减乘除”: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在考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总书记曾经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而如今在虹口,这一新时尚如今已经成为市民的好习惯。


数据显示,至2022年初,虹口全区干垃圾日均产生量363吨,比2018年11月控减41%;湿垃圾日均产生量293.26吨,约为总书记考察时候的4倍,干、湿垃圾比重趋于接近1:1;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179.83吨,约为总书记考察时候的3倍,分类实效稳固提升。


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虹口全区撤除环卫游街桶1073个、沿街废物箱709处,居住区楼层桶3000余个,物业、环卫部门加强了后续清洁服务,市民生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感受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原全区布局的72个小压站重新规划功能,改建湿垃圾中转站,部分小压站新增可回收物中转功能,使中转体系更顺畅。虹口还改变原垃圾收运模式,环卫作业公司全面落实795个居住区干、湿垃圾一日两次清运。八个街道全面落实了8000多户沿街商铺上门收运工作全覆盖。


虹口还积极探索科技助力,智慧建设一网管全程。市绿化市容局在虹口试点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监管示范项目”已初具雏形,目前已接入区“一网统管”平台,为垃圾分类管理服务的流程再造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陈烺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时代 新奇迹·2017-20...

封控期间出现新增阳性感染者,解封...

确诊患者轨迹涉及公厕,上海公厕还...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