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苗是谁?
今年4月,因为一段“哭了”的录音,这位虹口区区嘉兴路街道香港丽园居民区的党支总书记“出圈”了,无数市民为基层一线防疫工作者的敬业和超负荷工作感动并“破防”。
如今,2个多月过去了,这位曾“感动上海”的党总支书记,现在近况如何?他的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感悟?为此,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了刘苗工作的居民区,发现他依然活跃在本职岗位上,直面矛盾、解决矛盾,而这也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的常态。
也曾“心很累”,但必须“咬着牙”
上海,有超过6000个居村委会。这意味着,在疫情期间,就有6000多名党总支书记战斗在基层一线。
刘苗只是6000分之一的个体,但他经历的一切,或许可以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一线基层的难处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他坦言,那段“书记哭了”的音频刷屏网络时,自己是真得有种“撑不住了”的感觉,既承受了极限工作考验,也面临着身心疲累的巨大压力。
“讲实话,那个录音体现了我工作的一部分。”刘苗如此说道,“那个时候突然一个医务工作者,她给我打电话她要返岗,所以这是我最又欣慰又崩溃的一个地方,我就想你是封控的楼,我不能放你出去,因为我要对其他的居民负责,我虽然希望你到岗位上去,但是封控楼万一出现事情怎么办?”
该怎么办?谁都可以提问题,但刘苗不行,他必须要给出一个答案。最终,他支持了。
今日今时,刘苗回想起这段录音,仍然感慨万千。
“疫情期间,很多居民区的矛盾出现了集中爆发。”刘苗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封控,或许放在平日里都比较好处理,但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让一线的基层干部必须要承受住特别的压力。
“居委干部也是人,自然也会有疲惫感。”刘苗坦称,但是无论怎么“心累”,工作总要完成,“你不愿意去干,于事无补;哪怕你不干了,换一个人上来,还是得解决居民的诉求。既然如此,那么咬着牙也要把问题解决了。”
事实上,在刘苗看来,疫情期间的基层工作,已经拼的不是体力,而是意志力,“但凡你不够顽强,不够坚持,那就会倒在最后的100米上。”
从“上海发布”到“居委发布”
在这次疫情中,不少居民对基层的“手势”感到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基层执行与上级发布并不一致,甚至有“层层加码”之嫌。
疫情期间,工作指令的上传下达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流程?居委会接到的指令,和上海发布的指令会有区别吗,具体是怎么执行的?
刘苗形象地给出了一个比喻——从“上海发布”到“居委发布”,相当于从人的“大脑”到了“手脚”。在他看来,“上海发布”是“方向”,区和街道的发布是“方案”,而到了基层一线,则提供的是“方法”。三者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上海市级层面发布的政策,是一个总体的、框架性的、发挥指导性的内容,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如同国家层面颁布的法律一样,也不可能细致到每一个案例的解决手段究竟如何。”刘苗坦称,所以到了区一级,街道一级,还需要根据相应情况制订方案。而每个社区的实际工作中,又会有一些相应的完善措施。
当然,在刘苗看来,这个流程之中,最怕出现的问题在于“信息不畅”,一旦信息不透明,老百姓就会有“错乱感”。
“居民区的干部,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官不大责不小。”刘苗表示,其实说白了,基层一线就是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但是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永远也解决不完。
“什么是问题?”刘苗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标准减去现象,就是问题。”
例如,如果绿化带里出现了垃圾,在他看来并不是问题,而只是一个现象。刘苗所思考的,是小区里是否制订了不能乱扔垃圾的公约,“拾遗补缺,把标准补齐了,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也就找到了。”
社区工作要和居民“交心”
如今,刘苗依然很忙。社区接种、优抚办理、化解茅盾……这个书记的一天,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们的家园建设和社区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刘苗表示,“解决最后100米的群众需求是最重要的。”
在香港丽园小区,你会觉得刘苗是个“知名人物”,走过路过的居民,十个里面有八个会和他打招呼问好,就连急匆匆赶来放快递的“小哥”,看到他也会点赞“你们小区真的好团结,你管理的好。”
“他就如同钢铁铸就的一般,几乎不休息。”居民陈咬脐翘起大拇指,“哪怕是凌晨一点、四点打电话给他,都秒接我的电话。”
“正是因为看到他这么用心的干,我们才会跟着干。”志愿者张佩佩这么评价,“他这个书记,不容易。”
面对居民的评价,刘苗呵呵地乐着,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刘苗说,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微信号码,公布在了小区所有门栋的电梯内。香港丽园1120多户的居民,随时可以拨打他的电话。当然,在小区内的26个微信群内,你也可以随时@他。
“作为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如果你连手机号码都不敢公布,还怎么和居民一条心?”他非常直白地表示,有些居委干部怕接百姓电话,也总是成为微信群里的“沉默者”,殊不知没解决问题,还只会增添老百姓的怒气,“最后人家投诉到12345,你反而更被动。”
什么是社区工作?刘苗给出了十个字——“问需问计用心用情于民”。听上去似乎有些“高大上”,但他觉得非常合适。
“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这十个字。群众有需求不要怕,我们就是为群众来解决需求的。”刘苗表示,社区工作不是把“皮球丢进水里”,“飘在水面之上,领导看到了,可沉在水下面的老百姓却看不到。”
“人心都是肉长的,社区工作者只要天天围着老百姓转,居民自然会认可你。”刘苗表示,每一位群众都是一枚“珍珠”,而对自己来说,要的就是做那一根“红绳”,把这些“珍珠”串联成一道最璀璨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