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30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着各种防疫物质、救援装备和消杀器材,一切都还是“战斗”刚刚结束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是满满一墙壁的锦旗。
这是上海浦东三栖应急救援服务队位于浦东周浦绿地乐和城的一间仓库。从定点消杀、环境消杀到物资运送,这支队伍始终冲在上海疫情第一线,贡献着来自民间的专业力量。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之后,他们没有进行太多休整,而是重新集结,已经顶着烈日或风雨备战备训了近一个月,只等着下一次的救援出击。
消杀装备耗资70多万元
3月初,浦东、徐汇等地开始出现疫情之时,三栖应急救援服务队即投入了战斗。他们第一时间组成500余人应急救援组,连续两个多月奋战在抗疫一线,足迹遍布浦东、闵行、徐汇等五个大区、8个重点街镇,为小区、商业、工厂、企业等200多单点项目进行防疫消杀、定点布控、街区巡查、防疫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这支队伍共出动消杀人员1万多人次,动用消杀设备包括弥雾机、消杀机器人超1万次,消耗防护服2万多套,消杀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运送抗疫物资50多吨,全情助力上海抗疫。
今年4月底,三栖应急救援队队长徐俊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时曾透露,整个救援队都是志愿者,不拿一分钱工资,消杀也不收取任何费用,反而自掏腰包购买一些物资,徐俊个人当时就已经拿了近40万元出来。
“疫情之初,最大的困难是物流不畅,缺少物资,后来,几个基金会陆续捐赠防疫物质和消杀装备,加上我个人的投入,光是消杀装备和物资,就达到70多万元。”徐俊说,自己是退役军人,经营商业,在家乡遭遇疫情的时刻,不会去算经济账,“包括我们的队员也是,到哪里消杀都是义务的,不收一分钱。除了消杀枪等消耗品,很多设备我们后续还能再用,救援车辆、器材储备得越来越丰富。当然,平时我们会做一些救援的培训,这是我们队员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凌晨1点接电话赶去殡仪馆消杀
三栖救援队现有队员519名,其中共产党员22名、骨干队员107名(均为退役军人)、辅助队员230名、志愿者182名;装备有特种车辆、救生筏和潜水衣等各类专业救援设备800余套;下属包括直升机高空救援分队、地震破拆分队、水域洪灾救援分队、潜水打捞分队4个专业分队。
总队副队长高航、徐汇分队长高马俊是整支队伍的核心力量。他们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整支队伍南征北战,去郑州参与过洪水救援,之后辗转又去了山西、陕西等地参与疫情消杀。
“西安回来后,就在家休息了十几天,没想到上海就出现了疫情。”高马俊说,队伍有自己的训练基地和仓库,疫情消杀期间,队长徐俊还在自己经营的商场开辟出了宿舍,方便大家吃住,闭环管理,“算下来,从1月1日到上海6月1日全面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我在家的时间也就那十几天。”
疫情期间,队员们都是连续作战,有时候消杀到自己街道甚至小区,也没办法回去看一眼。“基本上晚上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天就起来接着干。最长的一次,队员们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累了就在马路边眯一会儿,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退役军人的战斗精神、意志品质,支撑着大家顽强战斗下去。”
有一次,一位98岁的老人去世,他们凌晨1点钟接到电话,马上就赶去殡仪馆进行消杀。
500多人零感染,等待下一次出击
徐俊透露,队伍中的大多数队员都持有专业证书,是专业的消杀人员。进行消杀工作的志愿者们也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参与到消杀工作中去。
“疫情期间,有些居民不是很理解,但我们的设备都是最专业的,我们也进行过统计和回访,没有对物品造成过损害,消杀过的地方也没有出现过阳性。”徐俊说,他对队员的最低要求,就是确保消杀质量,但更要保护自己,防护动作要规范,“我们确保了500多人零感染,不能在消杀的同时,给相关部门制造麻烦。”
(队员训练备战)
队员中不乏感人的事迹。高航和高马俊身材高大,但几名女队员身材娇小,体重不足百斤,工作起来却是典型的“女汉子”,背上斤50斤的消杀装备毫不含糊,她们穿着防护服,不停地上楼梯、下楼梯,往往一次消杀完毕,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三栖创世成员之一的黄斌,不仅到一线参与消杀工作同时指挥队伍,还要负责后勤库房管理与基地管理工作,他还瞒着大家胃癌病情,直到胃癌药因为疫情断供,身体出现严重应激反应、呕吐、晕倒,队员们才知道他在断药带病战斗。
6月1日之后,这支队伍短暂休整,随后就重新集结,在基地里展开火热训练。“其实,南方有一些水灾,也很想让我们过去救援,但因为疫情防控政策,前一段时间,我们出去可能不是很方便。但我们的训练不能停止,业务和动作不能生疏,马上就是汛期,我们必须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等待下一次的救援出击。”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