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让你喜欢上海?
是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体验感,是安全、有序、精细、高效的治理水平,还是城市的温度、气质与随遇可见的小惊喜……每个人,或许都能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杨浦滨江,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三年来,杨浦区始终牢牢围绕“人民”二字,不断用绣花般功夫打造城区,用活力、魅力与诗意,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人民城市幸福生活样本。
滨江岸线把最美风景给市民
走到“杨树浦”,来到“大杨浦”。
不少上了年纪的上海市民,过去只要提到这条马路,第一反应就是眉头一皱,“脏乱差”的感觉立马浮上心头。不过,如今早已变身的杨树浦路,地位已然“不一般”,“最美水厂”、“绿之丘”、“白七咖啡馆”、“上海时尚中心”、“粉黛乱子草”,所有这些年轻人最爱的“打卡点”,基本上都要从这条马路上走进去。
曾经的“工业锈带”,成了秀色可餐的“生活秀带”。这一切都源于滨江岸线的打造与开放,把最美的风景给了人民。
杨浦滨江是上海中心城区中最长的滨江岸线。其中南段滨江长5.5公里,坐拥上海中心城区最宽阔的朝南滨江观景面。在这段5.5公里的空间里,实现了历史感、生活化、生态性和智慧型的滨江公共空间设计,从对工业遗存全面的甄别、保留与改造,到现代技术与材料的探索、再到水岸生态系统的修复、基础设施的复合化利用与景观化提升,将工业区原有的特色空间和场所特质重新融入城市日常生活之中。
东方渔人码头“鱼鳞大楼”,与老船厂留下的巨型塔吊,交相辉映。水厂的古老外墙上,“水立方”发射着蓝光,科幻感十足,体现了工业遗迹与创新并存的区域特色。在这里,你可以一边俯瞰江景一边阅读红色经典;可以在雨水花园中观赏百草,喝一杯网红咖啡;可以在老厂房遗址前,通过交互技术感受工业时代的变迁。
不仅如此,往昔的杨浦滨江,工厂集聚,如今经过产业迭代,在线新经济企业成为这里的产业主角。
B站、美团、字节跳动等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纷纷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于此。去年,“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在杨浦滨江正式揭牌;今年,多个总部型综合体功能性项目陆续在此开建,聚焦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致力于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样板地。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完工,未来,一条集精品零售、特色餐饮、文化休闲、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杨浦滨江商业活力带将呈现于市民眼前。
未来5年,滨江的新规划已定,滨江南段将打造在线新经济“总部秀园”、西部上海船厂组团则将打造成滨江国际创新带、中部杨浦大桥组团打造在线新经济先导区、东部杨树浦电厂组团打造新型经济集聚区、滨江中北段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在线新经济“研发创园”。
改善了城市公共服务、修复了城市生态、促进了周边区域发展产业升级……杨浦滨江更如同一个面向未来的试验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这里“一锤定音”。
旧改不能让老百姓等下去了
曾居住在杭州路217号的蒋阿姨,保留着一张一年前拍下的照片,画面上的她站在签约牌前,笑得像朵花。
2021年的11月30日,这一天将记录在杨浦甚至上海的历史之中。伴随着大桥街道103、104街坊旧改征收基地启动“二次征询”正式签约,意味着杨浦大桥之下,再无成片二级旧里。昔日的“穷街”,将成为滨江边的“宝地”,等待精彩的二次开发。而曾经居住于此的产业工人们,也都变“蜗居”为“新居”,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
从杨浦大桥上朝下望去,大片的“红顶”曾是一道令人“心疼”的风景。众所周知,杨浦是上海的老工业“心脏”,沿杨树浦路周边,大批工厂聚集了新中国一代的产业工人。他们工作于此,生活在附近。那一片片“红顶”,就是他们在此居住了几十年的家——一个个弄堂的集合体。
数据显示,杨浦区二级以下旧里的总量曾占全市约三分之一。那些曾经的“工人之家”,历经几十年岁月,早已不适合居住。路过的人们或许在感叹其记录下了历史,可住在里面的人们却为了拎马桶、漏水、虫蚁、爬阁楼而天天头疼不已。每一位居民,都是“盼星星盼月亮”等着动迁。
旧改是“天下第一难”。 但是,再难也不能让老百姓等下去了。五年来,杨浦区每年最大的民生工程只有两个字——旧改,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举全区之力而为之。
2021年底,杨浦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阳光,照进了那些终年遮蔽的窗口。再见了,“拎马桶”的日子。旧里居民,终于住上了敞亮的新家。
旧改加速推进的背后,是创新的运作模式,是不断创新的群众工作方法。
定海129、130街坊,一块停滞十多年的毛地,在“一地一策”创新模式下突破旧改阻碍,最终以意愿同意率99.32%顺利通过“一次征询”。长白228街坊则是突破以往“拆迁”和现有“征收”的常规做法,成功实现三个100%(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整体搬迁率达到100%)整体协商征收的历史性突破。武川路 222 弄在遵循“留改拆”城市更新工作思路下,采取在原址拆除重建的方式,让7 幢旧住房153 户居民实现“原地搬新家”,在老地方与新生活“握手”。
家门口就有“诗和远方”
“社区的生活是很平淡的,我们平凡地过每一天,但大家都很伟大……”
光线投射到地上,化成一行行诗,让一位位居民踩在上面,读进了心里。这样的“诗歌单行道”,出现在了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鞍山新村,丝毫没有一点点违和感。
15分钟,能不能让老工人新村的社区居民迈步出门就是“诗和远方”,这件事情乍听犹如“天方夜谭”,却在杨浦区成了现实。借助同济大学的“社区规划师”,四平社区打造出了一条15分钟社区生活圈游览线路。走一走,就能探索社区设施、空间和服务;坐一坐,就能在市井烟火气中寻找创意和幸福。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周洪涛告诉记者,尽管老社区的地方有限,但通过“微更新”的方式,团队与街道进行合作,完成了阜新路、抚顺路、赤峰路美丽街区等更新项目,打造出了“小而美、老而美”的社区代表。最妙的,就是四平路1028弄的“诗歌单行道”,把居民生活在四平的记忆记录下来,投映在弄堂的地面上,唤起街坊邻里的共同记忆。
“艺术,要触手可及。”周洪涛表示,市民行走在街区,每走过一段路,都能“偶遇”一个艺术化的空间。设计师们将日常家庭空间里的家具抽象化,置于室外,并承载休憩和游戏功能,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
人与城互相成就,城与人共融而生。社区既然是你我的家,就应该有“家”的味道。
在五角场大学路尽头的创智农园,这里曾是社区的“边角料”,如今变成了街坊邻里的自然课堂,深受大家喜爱。走进“创智农园”,仿佛进入微型生态园,里面有郁郁葱葱的植物,孩子们在草丛中、水塘边嬉戏,学生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学认花草。如今的创智农园,听得见蛙鸣、闻得到稻香、看得见花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处“家门口”的都市田园寻找诗和远方,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和农村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创智农园也成了杨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夜幕降临下的大学路,街头依旧灯火通明。700多米长的商业街业态丰富,酒吧、咖啡厅、书店、餐馆……纷纷点亮市民的夜间生活。大学路一头连着复旦、财大,一头连着五角场,形成了商业与办公、办公与学习、学习与居住深度融合的独特生态。年轻白领、高校学子、小区居民在这里居住或办公,真正能实现下楼可闻烟火气、转角能品咖啡香。作为杨浦“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一部分,大学路的时尚、融合、创新就是人民之城未来发展的一个前沿典型。
从“老旧小”到“未来城”,杨浦越来越多的居民在不断提升的城区环境中安居乐业,向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