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酸检测”已成为广大群众的日常大事,一份结果为阴性的核酸检测报告,更是千家万户的“定心丸”。它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在不分昼夜的“战斗”。他们奉命于危难之际,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112人组成的应急检测小组里,女生占比超85%。
疫情至今,他们提供着上海乃至全国的核酸检测服务,已协助上海十多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三级医院、数千家企业,完成超过数以万计的核酸检测样本。他们,就是上海兰卫医学检验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酸检测应急小组。
单日最高检测量已超10万管
位于长宁区某大楼内的兰卫中心实验室里,即便是深夜时分也总是灯火通明。滴滴答答都是加样的声音,这惊心动魄的一天,不过是战“疫”打响以来的普通一天。据悉,上海中心实验室内,按照日检测工作量18万管的标准配置计算,目前已承接了多个区域的大筛及疾控任务,实验室产能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
鞠鹏程是新冠应急小组经验丰富成员之一,在三月份上海本土病例出现前,新冠专业组大多数人员被抽调到外地支援。他奔波在外的同时,每天承担科室大部分工作,日常完成七八千的样本量。
上海疫情严峻后,鞠鹏程立刻返岗,在核酸检测需求量激增,标本量是以前的十几倍的重压之下,封控标本及发热门诊更是需要24小时在线处理。面对人员不足的情况,他每天都要绞尽脑汁统筹人员安排,寻求在巨大样本量和有限人力资源之间做出平衡,以保证结果及时上传。
当数量巨大的标本摆在面前时,鞠鹏程连续两周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常常工作到凌晨5点才下班,单日最高处理样本量达2.7万余,争分夺秒与病毒展开博弈。他深知核酸检测在新冠肺炎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更知道有人还在焦急地等待结果。面对严峻的疫情和繁琐的流程,鞠鹏程没有一丝懈怠,力争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还要保证质量第一。
不让病毒在兰卫有任何生根发芽的机会
作为上海兰卫医学检验科实验室副主任,吴琼主要负责实验室安全与感染防控管理、实验室人员培训管理以及对接各项外部督查。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安全与感染防控是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管理的重要主线,她围绕这个主线,事无巨细,严格落实出入口管理、严格外来物品管理、规范布局、分区及流程、个人防护等环节进行监管,每天每隔两小时对公司各楼层、重点区域进行生物安全巡检,确保公司安全生产,确保员工健康工作。
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下,吴琼心中始终秉承着“不让病毒在兰卫有任何生根发芽的机会”的信念。对内,她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撑,为新冠检测各环节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特别强调要生物安全意识,重视个人防护与消毒,严格实验室流程,规范技术操作,严防实验室污染。对外,她全面做好市、区两级卫生监督部门各项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质量,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身为人母的她们舍小家守“沪”大家
团队中的张杨芳担任的是健康管理师主任一职,主要为社区基层家庭医生服务,协助家庭医生做好居民健康管理,和家庭医生一起为社区居民撑起健康守护伞。但同时,她也是新冠应急小组的一员,3月初,接到公司紧急通知后,第一时间集结了家庭医生团队,组建了一线采样团队,队员们快速进入状态,全力支援公司采样工作。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担负起特殊责任。”张杨芳直言,在最难的那段时间里,自己顾不上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主动带着核心团队的成员加入了公司闭环工作组,每天酒店与公司两点一线地不停转。
迅速与负责成了她的代名词,从最开始的采样到后面承接起了所有采样员的培训与采样亭质量管理的工作,张杨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完成各项突击任务。
杨丹丹也是这次上海防疫的主力军之一,在上海最艰难的时期,阳性感染者超过7.3万例之际,为了把新冠病毒“揪”出来,她放弃了在家陪伴孩子的机会,毅然坚守在岗位。在物资紧缺的时期,每一份核酸检测试剂,都需要全手工专人配制,她每天以最熟练的操作将试剂均匀分装,平均每天要配制近5万管的标本量,核酸检测流程的每一环节都是精细活,看似简单的试剂配制,其实每一步操作都要小心翼翼,动作要轻,手法要柔,不能有丝毫马虎。
反反复复的试剂调配,经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常常在脱下防护服时,杨丹丹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满脸都是红红的、深深的压痕。
如今,在抗疫一线,仍有许多和杨丹丹、张杨芳一样的医务工作者,她们都身为人母,但她们为了守“沪”千千万万的家庭和更多的孩子,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奋战在抗疫一线。
目前,兰卫团队在上海地区日均的核酸检测量约在10至15万管。每天,接到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后,兰卫人深夜紧急组队,只要需要,随时出发。核酸检测实验室里,全员开启连轴转模式,累到“秒入睡”……疫情发生以来他们用实际行动与时间赛跑,跑出兰卫加速度。
在兰卫,不仅实验室的人员多点奔赴,后台职能部门也是闻令而动、迅速响应,全员加入这场抗击疫情战斗当中,24小时昼夜不停已是常态。正是千千万万个拼搏的兰卫人,构成了兰卫力量,一幅幅坚守的画面,定格了这场战疫中的难忘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