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革、开放!三个关键字浓缩了上海科技创新的这十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2-09-20 18:18

摘要: 上海科技创新十年奋斗历程,是一段“创新、改革、开放”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9月20日,市委外宣办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围绕“矢志攀登科技高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题,介绍了十年来上海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情况和成效。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科技创新工作,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上海科技创新十年奋斗历程,是一段“创新、改革、开放”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上海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


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介绍,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首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上海成果,实现了多个全球“首创”。


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计牵头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项目92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54项,资助资金和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迈出坚实步伐,一批在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进入首批重组序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现雏形。


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发展不断加速,打造了一批头部企业牵头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有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批行业领域的未来科技龙头加快成长,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超1.4万亿元。


上海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形成以“科创22条”为总领、科改“25条”为主线、科创中心建设条例为基本保障、各重点领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政策体系。


2015年,市委市政府发布“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这一体制改革总目标。


2019年,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上海发布实施科改“25条”,对事关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谋划和科学布局。


落实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两批36项创新改革举措中,有1/4是“上海经验”。经费“包干制”、重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等一批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正加快推广固化。


上海科技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方面,上海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力不断增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汇聚高新技术企业3.6万余家、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300余家。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3个,国家级科研基地315个,科学仪器4万余台套、共享率超90%。上海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4311家快速增长到2021年的2万多家;集聚了516家外资研发中心,5个国际科技组织在沪设立代表处,上海正日益成为全球极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与投资热土之一。


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证外籍人才数量约占全国的1/3,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占全国的1/4,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另一方面,上海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国际科研合作与联合研究日益活跃,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等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加快酝酿实施,涌现了国际最大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数据库等一批重大成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累计与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累计在23个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28个、国际技术转移与孵化服务平台14个。


摄 影:王嘉露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致敬“她力量”,听她们讲述攻坚克...

识“科技之才” ,上海启动202...

在改革开放领域全方位领跑!上海浦...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