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的二十大代表中,有一位来自党的诞生地的女党员,一位讲解员出身的党史教育工作者——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杨宇。
杨宇常说:“作为一名党史教育工作者,我的初心与使命就是要把故事背后信仰的力量传递出来,要让信仰之光照亮教育之路。”
坚守在讲解岗位22年
杨宇是在2000年走进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当时名称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应聘者行列的。
在大学里学习国际贸易和广告专业的杨宇,曾是校文艺团体的主持人,热爱表演,先后在电视台和电台假期实践。喜欢接受挑战的她来到一大纪念馆,“因为在这里有着能与不同观众现场互动的岗位,而且还带着一份神秘和神圣,”杨宇如是说。
当时的老馆长倪兴祥在培训新入职讲解员时提了这么一个要求:作为一名讲解员,形象要像演员,声音要像播音员,但收入也许只比保洁员高一点,到一大会址工作,更需要的是一份奉献。
22年过去了,坚守在讲解岗位的杨宇,终于体会到了老馆长当年那份叮嘱的意义,那样的一种奉献,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家国情怀的一种坚守。
在杨宇看来,讲解员的职责就在于将信仰“转译”为大家更可理解吸收的内容。面对观众,看似娓娓道来的背后,常常是大段专业严谨的文稿,这是必须攻克的难关。于是,杨宇就必须带领宣教团队的年轻姑娘们苦练基本功,从发声、节奏到姿势,优化讲解的每一处细节,同时把背书式的讲解转变为故事式的讲述。
杨宇说:“讲到上海,大家都会觉得是城市的浪漫与温度,转角遇到爱,但在我的眼里,这个城市的温度是转角遇到信仰。”
难忘那位掷地有声的英模
杨宇永远记得自己入职后的一个场景:那是2000年6月的一天,杨宇报到后迎来“七一”前夕的参观人潮。作为一名新员工,她用轮椅推着一位二级英模的警察瞻仰一大会址。
那天正逢有记者采访,当记者询问英模参观一大会址意味着怎样的含义时,英模掷地有声地说:只要我走得动,每年都要来,因为我要汲取养分,要从先辈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中汲取养分,更好地为继承理想而奋斗。
“当时我听了就很感动,更感动的是第二年,这位英模在家人的陪伴下又一次来到一大会址参观。这种坚持、这种信仰,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神圣,这里寄托着太多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理想。”杨宇感慨地说。
在入职第四年时,杨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有幸为总书记一行做讲解
2017年10月31日无疑是一个令杨宇难忘的日子。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
杨宇很幸运,有幸为总书记一行做了纪念馆基本陈列讲解。“总书记看得非常认真,对党史也非常了解,还不时向我抛出一些‘专业级’问题。”杨宇回忆道。“在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展柜前,总书记久久凝视,还询问了背后的故事。这些互动让实际参观时间比预定的延长了一些。”
杨宇记得那天的一个细节:她对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用了28年时间,从上海石库门走到北京天安门,总书记听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讲解时长45分钟,带给我的力量,却可以充满我整个一生。”杨宇告诉记者。
杨宇说,总书记当年嘱托所有的一大人要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就是朝着这样的目标和使命在不断开拓、不断前进。
在采访中,杨宇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这份职业对我意味着什么?它带给我的是生命的厚度。”
22年来,杨宇亲历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革命红色文化一步步更贴近大众,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杨宇说,工作在党的诞生地,初心使命就是讲好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诠释好建党精神,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在这“源头”上工作,我更感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