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在中国科协、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指导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联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经信委主办的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多位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本次论坛是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系列活动之一,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的身影首次亮相这一国际科学交流舞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马璐,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市委常委、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出席论坛并为“上海杰出工程师”颁奖。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
马璐在论坛致辞中提到,目前中国技能人才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这支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马璐表示,中华全国总工会长期致力于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作为履职重点。为此,积极探索培育工匠的路径,组织职工参与各种劳动和技能竞赛,年均参与达5千万人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年均超过6千万人次;指导各级工会广泛开展工匠选树宣传活动,目前已选树宣传省级大工匠超过5千名,其中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上海工匠”583名。全国总工会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杰出代表命名为‘大国工匠’,2015年至今已命名87人。
马璐还提到,中国经过70多年发展,已建成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注重创新、韧性强大的工业体系,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需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此次论坛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相互激发创新潜能,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助于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同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工程技术难道,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成功应对全球挑战、助力中国发展共赢之举。
上海初步形成素质优良的工匠人才队伍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王曙群在主题演讲环节发言,他在发言中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是人的大脑,他们为未来指明了方向。那么,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就是人的双手,他们用行动把‘未来’变成‘现实’。”
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王曙群以及他的团队总装完成的对接机构、伸展机构、转位机构随梦天实验舱一同执行中国空间站建设任务,产品性能始终保持在轨运行零缺陷。
王曙群
“2011年11月3日,历经43小时飞行和5次变轨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圆满成功,‘太空之吻’这个浪漫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回忆道,“面对这项世界航天领域内公认的最复杂、最难攻关的技术,中国航天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数千次的试验、数以万计的数据积累……收集到的各类资料装满了整整10个大箱子,仅论证报告的撰写就用了3个多月时间。”
在他看来,在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顶级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比如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等等一批顶尖科学家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作为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王曙群自豪地透露,经过多年的时间,上海初步形成了一支与上海产业发展基本适应、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的工匠人才队伍,已基本形成一个上海工匠“选拔、宣传、提升、服务”的闭环体系,全过程全视角全方位打造工匠品牌,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上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培养具有科学、工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要解决更多共性的复杂问题,科技、工程的分界也会越来越模糊,而是需要更多的融合,这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如何培育复合型人才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无疑是未来人才的重要要素。”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钣金特级技师、“大国工匠”王伟表示,一个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在具备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同时,把创新创造创业真正落实到工程实践中。
王伟
“9月29日,C919飞机项目历经15年攻坚克难,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C919作为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依靠的就是大量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人才、技术人才,同时也包括以劳模工匠、技术能手为代表的技能人才。”在王伟看来,科学家、工程师不一定需要像技能工人一样专精于一门手艺,但是一定要在构建整个创新框架中,考虑到从概念设计到最终生产制造的全部环节。
此外,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的电气工程师、“上海工匠”谢邦鹏则强调,要想推动先进科技的应用与转化,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外,最重要的还有两点——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创新就是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而工匠精神则能通过‘传、帮、带’培养复合型的能源创新人才。”
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名单揭晓
在当天的论坛上,邓向阳等10人获得“上海杰出工程师”称号,王美晓等9人获得“上海杰出工程师(青年)”称号。这是上海首次开展工程师选树活动,旨在助力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
记者了解到,今年,在市科协、市经信委、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市工程师学会联合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首次开展了上海杰出工程师选树活动。在获评的杰出工程师中,有外籍工程师,也有女工程师和少数民族工程师;涉及的领域涵盖集成电路、医疗器械、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海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与制造业交叉融合的工程创新领域,体现了近年来工程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整体上呈现出投身“五个中心”建设的上海工程师的历史传承和新时代发展风貌。
首届上海杰出工程师(青年)代表王美晓长期致力于大科学装置的技术攻关,在圆桌论坛上,她说:“就像巴里·巴里什教授一直提到的一点,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是工作在一起,有非常紧密的合作,这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取得科研设备建造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王晓峰,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奇等参加论坛并为“上海杰出工程师(青年)”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