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农业干了一辈子,能为农业做一点贡献,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日前,85岁高龄的全国劳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则胜向上海交大捐赠百万,设立“赵则胜基金”,用以支持水稻种质创新研究,鼓励新时代农科学子学农爱农,知农为农,不断攻坚克难,突破创新。
赵则胜教授一辈子投身农业之中。他1960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北京科研院所的工作机会,主动要求分配到边远的贵州省兴义地区,成功培育出两个优质的高产玉米新品种“兴单一号”和“兴单4号”,将当地玉米单产提高近300%。
1979年,赵则胜调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前身上海农学院继续农业研究工作。他在上海进行特种稻的选育与开发,丰富上海市民的“米袋子”,成功培育出上海第一个具有优质高产特性的特种稻米“上农香糯”。据不完全统计,“上农香糯”先后推广种植十多万亩,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赵则胜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支农扶贫为农服务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劳动模范”等,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退休二十年来,赵则胜依然改不掉奔走于田间地头的习惯,活跃在农业研究一线。他时常走进交大课堂,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身为“老教授、老劳模、老专家”向同学们讲授稻米文化和育种知识,共同体验水稻收获和稻米飘香;他毫不吝啬自己培育特种稻的经验和心得,时常邀请新时代农科学子前往金山基地实地实践,与学生共同学习、劳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稳接时代接力棒。
“因为放弃很容易,但是再想捡回来就会很困难,所以一直坚持到现在。希望未来年轻人能够不断攻坚学术和产业化上的困难,通过产出成果让更多的人受益,希望这项事业在农生学院继续发展壮大。”赵则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