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处获知,近日,《示范区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典型案例》编印发布。
据了解,《案例》共收集整理了示范区三年来形成的加强联保共治、夯实生态基底、推动绿色发展三个方面、22项制度创新成果和46个典型案例(应用场景),展示了三级八方生态环境、水利(务)等部门打破行政藩篱、求同存异,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和成功经验,共同探索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创新的实践成果,同时优选、收录了加强跨界水体联合共治、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厚植生态优势转化基底、推动绿色创新融合发展等各种类型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与制度创新成果配套。
据介绍,随着全方位联保共治机制的不断深化,示范区环境质量尤其是重点跨界水体水质持续稳定改善,太浦河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三年年均值达到Ⅱ类以上,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湖库已经提前达到2025年水质功能目标。与此同时,示范区坚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围绕构建示范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多样化生态格局,加快实施“一河三湖”岸线生态修复和功能提升工程,开展全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丰富生境和物种类型,维护和提升生物多样性。
三年来,示范区坚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探索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路径。目前,示范区已经吸引华为研发中心、复旦大学创新学院、浙江大学智慧绿洲、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英诺赛科半导体等一批创新研发高等级平台、项目落户,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能级效应正不断放大。2022年,《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示范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相继发布,嘉善姚庄绿色共富示范带、吴江善湾村“曲水善湾”项目、上海青西郊野公园、嘉善竹小汇零碳科创聚落等一批代表性的样板项目建成运营,示范区正在努力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