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主题为“修复和恢复退化的湿地”。当天上午,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打造的“修复湿地家园”特别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
本次活动是馆研合作的创新成果之一,作为上海市优秀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和上海市综合实力最强的生态环境科研机构,上海科技馆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在活动开幕式上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合作签约,并互赠原创科普图书。未来,双方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在湿地修复、湿地自然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资源共建共享,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活动特别设置了馆内馆外联动环节,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SEE公益机构东海项目中心的专家,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老师们一起,带领大家“云逛”沪上热点湿地,献上了一场丰富的湿地科普活动。
在一小时的直播中,专家们向大家讲解了上海各种湿地类型以及崇明东滩湿地的原始湿地景观,讲述了科研人员如何在崇明东滩开展迁徙候鸟研究保护工作,现场展示了科研人员进行湿地鸟类研究的环志工具,让人大开眼界。崇明东滩湿地作为上海主要的滨海湿地,除了有丰富的植物、底栖动物等常住“居民”,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此外,来自崇明东滩保护区的专家还介绍了崇明东滩湿地在湿地修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对互花米草的入侵,如何开展有效的科学评估,通过科学手段将互花米草“赶”出东滩湿地。
活动现场发布了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历时一年联合开发的生态益智类卡牌科普桌游《湿地生存法则》。游戏融合丰富的湿地生物信息和湿地生态概念,通过清新素雅的科学绘画和严谨的生态学逻辑,让玩家能够了解不同的湿地类型和生活其中的各类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联系。未来,游戏还将在本市部分中小学校科普宣传活动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