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晚,上海代表团在驻地举行本次两会的第一次视频“云采访”活动,邀请3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与媒体记者进行交流互动。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说,科技成果转化对国家创新至关重要,要想办法把论文转化成生产力,学校要多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组数据让我印象深刻:一是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二是我们国家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从13.5年提高到14年。这个数据说明,我国现在的新增劳动力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印杰说,这既说明我们国家教育水平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又表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
“我这次带来一个建议,我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国家未来创新发展的三大要素,应该更好地加以融合。”印杰说,以研究生培养为例,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其中,专业型占所有研究生总量的六成左右。但是,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主要还是延续学术型培养的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以论文为主。
“尤其是对工程类的硕士、博士,他们应该是未来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的主力军。但是,如果研究生、博士就读期间的3年、5年甚至更长的年份里,我们没有注重他们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他们毕业后,又如何能无缝衔接投入到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工作中呢?”
为此,印杰呼吁,工程类专业学位的教育应注重产教融合,培养标准也应与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接轨;并且,要明确工程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其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能力。“我建议课程教学中应融入企业场景的案例教学、团队项目等环节;学位论文应是企业实战型项目,成果展现方式不能只是论文,而更应是企业需要的专利、工程图纸、工艺包、企业标准、软件著作权等。”印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