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投入使用,已碳汇造林80余棵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3-03-14 21:40

摘要: 由青浦区检察院等七家单位共建的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近日投入使用。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沪苏浙交界处的元荡,由青浦区检察院等七家单位共建的首个长三角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近日投入使用。目前,青浦检察院已就2起案件督促责任主体在该基地碳汇造林80余棵,增殖放流208万尾。


图:该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地图


青浦办理全国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为何建立该基地?时间拉回2022年初,青浦检察院接到线索,辖区某公司为改造厂区擅自砍伐租赁厂区内大量树木。经实地走访、现场勘验、取证询问、激光测距、无人机航拍等,青浦检察院查实被砍伐树木共计201棵,破坏绿化面积3000余平方米。


树木具有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但新种树木要数十年才能恢复此前生态功能,该部分期间功能损失,如何弥补?再行补种,原址已无空间;支付赔偿金,难以达到修复的第一要义。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办案期间,最高法颁布《关于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肯定了当事人可以以认购林业碳汇方式替代履行生态环损害赔偿责任。于是,青浦检察院在办案中首次引入碳汇修复理念,探索将碳汇计量引入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评估,将固碳部分生态价值用于碳汇认购。


“涉案公司肆意砍伐的行为,降低了树木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其以认购林业碳汇方式履行修复责任,既契合本案特点,又能避免赔偿金的‘沉睡’和生态功能损失的‘欠账’。”青浦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余莉说。


据介绍,明确规范的碳汇交易应当通过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经过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评估鉴定,涉案固碳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为1.12万元。经跟进引导,涉案公司向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请开户、完成认购,并全部核销。


该案例不仅是上海首次探索碳汇认购生态补偿的公益诉讼案例,更是承载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确认的首例碳汇认购司法实践案例。


三地共建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


然而,个案办理结束了,碳汇司法实践才刚刚开始。为了进一步深化跨域低碳协作,青吴嘉三地检察机关及生态部门共建起长三角首个联合生态修复基地暨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


据介绍,该基地长3.1公里,面积约720亩,衔接河、荡、林、田、草等水绿空间,包含“一室、一站、五片”功能区划,系上海首个公益诉讼实践创新基地,设碳汇造林、绿化养护、水下森林等五个功能片区。上述涉案公司根据修复方案,在碳汇林区植树造林。


后来,青浦检察院又针对辖区某公司排放超标废水污染环境一案原址无法修复的情况,督促引导涉案公司在基地碳汇林片区按照专业修复方案种植水杉等树木,经评估验收存活率达到100%;针对禁渔期非法捕捞破坏渔业资源等违法行为,引导违法行为人在基地增殖放流区投放生态环保鱼苗208万尾,修复渔业生态资源。



摄 影:李美慧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民参与共筑防护网,青浦警方试点...

核查新进教职工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

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美丽乡村!青浦...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