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直播引流、关键词搜索跟评!申城侵权制假售假犯罪手法更为隐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3-03-15 19:50

摘要: 今年以来,上海警方依托新型现代警务机制,深入推进“砺剑2023”系列打击整治行动。


记者从3月15日召开的市公安局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上海警方依托新型现代警务机制,深入推进“砺剑2023”系列打击整治行动,全市公安机关累计侦破各类侵害消费者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经济犯罪案件280余起,涉案金额11亿余元,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介绍,上海警方持续会同市场监管等行政部门,聚焦食品药品、服饰箱包、儿童玩具、日化用品等20余个消费品领域,持续严打各类侵权制售假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以来已累计侦破侵权假冒案件220余起,涉案金额4.5亿余元。


从已破案件来看,侵权制售假犯罪手法隐蔽性增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红直播引流售假。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直播平台,雇佣网红直播带货吸引客源。为了躲避监管,他们在直播间设置“道具商品”的“专拍链接”作为掩护,全程仅通过主播的口播介绍进行售假,以逃避打击。


另一方面则是关键词搜索跟评售假。不法分子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搜索同类商品的关键词,以此找到潜在客户群,并以跟帖评论的方式发布售假广告。此类手法不同于以往不法分子开设专门账号发布售假信息,隐蔽性和流动性更强。


今年以来,上海警方聚焦农副产品、保健食品、调味品等涉及百姓餐桌的消费领域,会同市场监管、农委等行政部门,进一步深化“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查处,做到生产、流通、消费全闭环保护。


从案件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以次充好欺诈。不法分子为了缩减成本、抬高利润,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以次充好,欺瞒消费者。例如,普陀警方近期侦破一起假冒注册商标饮用水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某将普通饮用水自行灌装进知名品牌饮用水桶内对外销售,以此赚取差价。二是暗地无证加工。不法分子在自己的住处等完全不具备生产加工食品资质和条件的场所,私自生产加工食品,极易出现食品变质、篡改食品保质期限等安全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型消费陷阱披着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外衣出现,不法分子假借新名目、打着新旗号,以财富增值之名行经济犯罪之实,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其中尤以以下六类较为突出,需要引起警惕和关注:


一是养老投资。打着养老服务体验、投资养老床位等旗号,通过承诺固定高息回报诱骗老年群体投资,背后实际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本质。


二是免费医美。以充值返现、免费体验医美服务等为噱头,变相承诺固定回报,进而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


三是商户加盟。以虚假品牌商户招商网站吸引加盟商,层层铺设套路骗取加盟商信赖,虚构履约能力骗取商户加盟费。


四是票房分红。量身定制话术陷阱,虚增电影制作成本,夸大预期票房收益,甚至伪造联合出品方身份、虚构影视投资项目,骗取投资人投资款。


五是新潮概念。以区块链、虚拟币、元宇宙等新潮概念为幌子,诱导消费者通过缴纳费用取得加入资格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并鼓动加入者继续发展他人成为自己的下线。


六是大师荐股。通过新媒体、新平台宣传推广所谓大师荐股的付费课程。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守护新春平安,上海警方启动高等级...

@市民群众,岁末年初警惕网络贷款...

豫园赏灯、迪士尼游玩……元旦假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