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也蕴含着独有的乡村美学。这些年来,申城积极探索升级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进过去的短板,释放各区的发展空间,营造出了“上海模式”的美丽乡村。
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了解到,通过两年共同努力,本市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实施的重点任务如期完成,共实施优化工程项目1367个,村庄改造完成3.6万户,95%的村民对本村环境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或“较为满意”。
家门口的风景更别致
菜园围上了小篱笆、岔路口的“口袋花园”、充满乡村气息的墙绘……漫步上海的村间,到处都有令人可喜的变化,仿佛按下了“美颜键”。
近年来,上海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成效显著,农村的整体面貌由干净整洁逐步向优化美化转变,乡村环境风貌明显改善。各区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乡村环境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持续推进美丽庭院(小三园)建设,全域农村环境实现普遍优化。两年完成5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9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形成了一批村容风貌提升的典型示范。
来到金山张堰镇,河边花红树绿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来到“桃源”一般。不过,很多人可能未必知道,就是眼前的这条河,曾一度是生活垃圾、农业垃圾等的堆场,河道被堵死,小河成了臭水沟。
为了营造更好的环境,张堰镇正式启动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村民们纷纷响应号召,参与到自家宅前屋后的环境整治中来,签订助拆协议,拆除违章搭建,清理宅后排水沟、乱堆物、畜禽棚,还纷纷腾出了自家后院的自留地和竹园。张堰镇政府则铺设了明沟及地下排水管,有效解决了农业排水和下雨积水等问题。如今,张家埭焕然一新,景观小品、中式围墙、塑胶步道等一应俱全,成了一方别具有韵味的好地方。
青浦区练塘镇联农村坐拥古桥、古寺、古树,该如何提升其能级?村里通过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二合一”工程,铺设沥青11000平方米,硬化道路10482平方米,迁移电线杆11根,安装路灯95盏,种植绿化5400平方米,让联农村日渐呈现出一幅“良田美池、移步易景”的美丽村庄图景。
乡村各有特色,改造也各具风格。据了解,上海各区地制宜提升乡村风貌,浦东新区实施“美丽庭院2.0”计划,全域推进架空线序化,提升公共区域美化;宝山、闵行两区以优化工程为契机,完成区级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工作;嘉定区实施“美丽村落、美丽庭院、美丽河道”“三美丽”工程;金山区以“美丽一条埭”为抓手,推动乡村风貌提升;松江区聚焦农户庭院、口袋公园、小微景观三要素,一村一方案提升村容风貌;青浦区实施人居环境优化和区级美丽乡村同创“二合一”工程;奉贤区统筹人居优化与乡村产业发展,形成南庄公路乡村商务区、农艺公园总部区等多个美丽乡村片区;崇明区则依托后花博时代,全域打造花田、花路、花溪、花宅。
村美了人来得更多了
阳春三月,正是最好踏青时。而作为上海郊区的特色乡村,当然是市民放松心情、欣赏美景的好去处。就在最近,上海就公布了首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共51个村入选。
乡村美了,来的人才会更多。松江区把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与人居环境优化要求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融入生态环保理念,进行宜居式美化,留住乡村肌理,让微景观嵌入百姓生活,铺就亮点底色。例如,利用废弃轮胎,经过巧妙构思,做成花盆、座椅、跷跷板;利用家中瓦缸,写上福字,或者种上花草,形成一道古雅风景线;利用小公园里原有长廊,种上紫藤,成为人们乘凉小憩场所。这些“变废为宝”的做法,成为深入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的一大特色。
在金山区,和平村民间文化渊源深厚,村里的土布工艺、白龙糕制作技艺等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白龙文化”,建设白龙湖景观区,把白龙舞、白龙糕、小白龙长廊等文化元素串联起来。目前,500亩水域项目已启动,还考虑借助吕巷“水果公园”的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文旅融合产业。
在奉贤区,吴房村与台湾农场合作开发黄桃产业园,建立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同时,与上海农业科学院开展恢复土壤肥力研究,逐批替换30多年树龄的老桃树,优化黄桃品种。如今,“黄桃+”的带动效应正在吴房村显现,文化创意、旅游项目正在加速向这里聚集。
以点带面、连线成片,上海正在各个乡村打造一批美丽村道、美丽菜园、美丽庭院,绘就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的乡村画卷。
农民满意度逐年提升
如今,上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面实现,卫生户厕覆盖率100%,生活污水治理率90%,行政村至少配置一座公共厕所,每个行政村设置1处家门口服务站,农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2022年底,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对100个村开展了村民满意度调查,村民对本村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96.5分,超过95%的村民对本村环境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或“较为满意”。
市农业农村委表示,本市还探索利用“一网统管”平台助推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如宝山、闵行、嘉定、金山等区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检查。浦东新区率先建立了全覆盖的农村综合环境管理机制,形成农村环境管理责任清单表,明确管理内容、责任主体、养护主体、监管主体,所有管养设施信息录入GIS信息管理系统,并同步打通与区城运平台的通道,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动态监管、精准管理、快速处置和闭环管理。
除此之外,在实施优化工程过程中,金山区还创新设立农村村民建房保险和环境整治费用补偿保险,为205户农户开展农房修缮、宅前屋后环境整治、小三园品质提升提供配套金融服务。2022年起,金山区还创新开发村容村貌优化提升保险,共带动6镇28个村参保,保费规模达到2940万元。通过保险机制的介入,建立“政府+保险+村民”的“以工代赈”新机制,为村民、施工人员、工程项目标的等对象提供全面风险保障,提高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优化的责任意识。
头图为乡村美景。市农业农村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