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徐汇区举行,围绕“加快城市更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介绍了徐汇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提升城区功能、激发创新活力、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举措。
新一轮城市更新涉及108个项目
曹立强介绍,“十四五”期间,徐汇先后实施了两轮“5+1+X”城市更新行动。第一轮主要集中在徐汇滨江地区,以成片土地收储为主,涉及用地面积285公顷,年内将基本完成。今年又启动了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了更新项目108个、涉及土地334公顷。
第一,城区的核心功能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为此,徐汇提出打造大徐家汇功能区、西岸滨江功能区、漕开发拓展功能区、徐汇中城功能区和华泾门户功能区五大功能区,通过进一步摸清土地、人口、载体等资源底数,优化资源配置,使每个功能区的特色更加鲜明。
比如,大徐家汇功能区将以徐家汇商圈为中心,向北连通衡复风貌区,向南拓展至徐家汇体育公园,联动沿线学校等丰富的科创资源,推动商务、商业、文旅、体育、金融、科技等多要素多功能进一步融合,使徐家汇作为中央活动区的功能更加复合。
第二,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徐汇对照全市“产业地图”,规划“4+3+X”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比如,现代金融产业重点布局西岸金融城和衡复金融街“一城一街”。前者重点集聚牌照类、国际化标杆机构;后者依托海派文化和高品质老洋房资源,构筑私募投资机构集聚区。
第三,交通是发展的基础,徐汇交通总体上非常便利,但南北差距比较大,中梗阻的现象比较明显。今年,徐汇实施了“六纵”路网计划,重点辟通6条南北通道,同时,优化五大功能区配套道路,全年共开工31条道路,促进人流、物流高效循环。其中,天钥桥南路的辟通,能有效连接徐家汇和徐汇滨江,改善滨江和龙华地区的交通。
未来三年预计新增超8000套人才公寓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曹立强介绍,徐汇区将开放科创街区、焕新科创园区、保障人才安居,以创新主体为圆心,推进周边城市更新,打造更加开放的载体空间。
徐汇主动对接区内高校院所,全面梳理科研用地和相关载体,通过城市更新,将现有的83万方建设体量,逐步拓展到240万方,来支撑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将规划建设6个“科创街区”,包括枫林生命健康、漕河泾数字技术、环交大人工智能、环华理生物材料、国家医学创新中心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同时发挥10亿元区域科创基金投早投硬作用,打通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漕河泾开发区是上海最早的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徐汇积极探索园区二次更新,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同设立上海园区高质量发展基金,推动华美达、申能等重点项目约48.6公顷土地更新;重点建设漕宝路科创轴带,联动上师大、应技大、上海自仪院等创新主体,试点“工业上楼”制造模式,打造链接漕开发和徐汇滨江的功能纽带。同时,在徐汇南部建设北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园区拓展战略发展空间。
考虑到职住平衡和宜居宜业,徐汇在徐汇滨江、漕开发、南站枢纽等人才集聚区域,持续扩大人才公寓供应量,预计未来3年新增超过8000套。并在传统的产业空间中,嵌入教育、医疗、养老、社交、商业等公共配套,帮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创业。
已完成剩余800多户零星旧改
徐汇区是老城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居住区是老旧小区。徐汇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加快“三旧”变“三新”,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公共服务配置,持续推进公共设施完善、居住品质提升。
首先,“十四五”以来,徐汇已经完成了剩余800多户零星旧改,正在全力推进26万方不成套房屋改造和900万方旧住房修缮,将分三年滚动实施。过程中同步实施绿化提升、停车位改造、加装电梯、雨污混接等民生实事。同时,推进“绿色徐汇点线面”提升计划,加快建设100公顷环城生态公园带(徐汇段)。
其次,徐汇依托各级党群服务阵地,打造徐汇邻里汇升级版。通过梳理人口结构、资源分布、居民需求,把全区分成40个片区,全覆盖建设片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把社区食堂、社区菜场、社区卫生点、社区商业、社区体育、社区文化的功能整合起来,打造一站式的“生活盒子”,满足全年龄人群需求,尤其是“一老一小”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照护。
此外,针对南北不均衡问题,徐汇区优化教育、医疗、养老设施布局,在南部增设基础教育学校,与中山医院合作的南部医疗中心年内运营,改扩建五个社区卫生中心,推进南部养老中心、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均衡优质。
头图为正在建设中的徐汇西岸滨江。于玘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