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上海交通大学绿氢产融发展论坛暨绿氢产融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举行,200余位“绿氢”领域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绿氢”未来发展前景。
氢能是最有潜力的新能源,但目前全球氢气产量的95%以上是灰氢,是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品等生产的氢气,生产时会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或风能等)制取的氢气,其碳排放可以达到净零。据悉,新成立的绿氢产融研究中心旨在聚焦氢能,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绿氢领域的科学研究优势,通过产融结合和产教融合,形成绿氢产业发展的智库,最终构建全球绿氢产融创新解决方案。
原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在发言中强调绿氢是未来新型能源体系的枢纽,并针对绿氢的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呼吁企业在绿氢产融研究中心的产学研融用平台上,提升企业绿色转型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宋雪枫作《绿氢产业创新与投融资机会》主题报告。他表示,申能集团锚定“双碳”目标,承担起发展氢能产业的时代使命。如今,申能的氢能业务不断创新,与交大科研团队的合作成果丰硕,并制定了氢能发展的“三纵三横”战略,推动行业加快由导入期向产业化发展。能源转型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投融资机会,金融行业通过为高碳经济活动向低碳转型提供融资,在保证产能和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最终实现对绿色金融的有效补位。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易培云作《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主题报告。他指出,未来碳税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统筹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打通“源-网-荷-储”关键环节,逐步实现能源转型,而氢能正是能源转型的纽带,必将成为我国能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氢气的“制-储-运-加”、氢能行业进展及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模式作出全面分析,介绍了交大在氢能技术领域的突破和产业化成果,并提出氢能行业将是另一个万亿级赛道。
头图为上海交通大学绿氢产融发展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