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上海举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介绍推进医院健康促进服务百姓健康有关情况。
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医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我国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
上海如何推动医院开展常态化健康促进?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健康至上的行业文化,加强全市医院健康促进工作”。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医疗机构要把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医院发展战略和规划”。今年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明确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的责任。这个条例作为上海市地方立法,也被上海市人大列入到今年正式项目。
目前,上海16个区全部成立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中心,包括37家市级医院在内全市共有4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都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主任,建立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纵横贯通的健康促进工作网络。
医院打造权威科普“国家队”
在媒体信息爆炸的元宇宙,科普传媒应当如何破壁创新?大型公立医院如何回应百姓的健康科普需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邹和建教授介绍,该院着力于做权威优质的科普内容,炼就华山科普“国家队”。
作为一家拥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三大中心的医疗机构,华山医院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瞄准“服务国家战略”同一个靶心,形成从预防、诊治到康复的大健康、全程管理格局。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提供最暖“银发关爱”,建立了“老年认知及运动障碍研究基地”“衰老与增龄性疾病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从老年健康评估、老年疾病早期预防、康复与照护等多角度,开展与老年健康和疾病相关的科普推广。“一个小动作,预防老年痴呆”,这段广为流传的手指操视频就出自于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他领衔推出的“健康手指操”等科普视频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播出,《老年营养知多少》系列科普通过东方明珠移动传媒在上海市的公交、地铁显示屏上滚动播出。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持续促进全民“健康大脑”。中心整合院内外资源,形成从预防、诊治到康复的大健康全程管理。中心“阿尔兹海默病的早诊早防”项目组以一档深度脑科学访谈、一部纪录片、两部科普书、“忘不了餐厅”明星真人秀(医学指导)等特色成果,积极推进老年认知障碍的友好环境建设。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则着力于筑牢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通过“华山感染”公众号,源源不断地向大众传递传染病相关科普知识,提高大众对新冠肺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以及疫苗注射的认识。“华山感染”公众号获评“上海市十大健康微信公众号”称号,入选“上海市健康科普品牌”,单篇推文的最高阅读量1500万+。
祛魅解惑,消除百姓认知误区
如何加大精神卫生服务的供应、消除老百姓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误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谢斌介绍,以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作为目标,通过“祛魅”、“解惑”、“传道”、“舒心”等一系列行动,上海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宛平南路600号”心理健康促进品牌,很多老百姓都通过市精卫中心的科普宣传知道了“600号”。
“祛魅”,营造“心理健康生态圈”,消除污名和偏见。精卫中心与博物馆、艺术馆跨界合作,通过纪录片、“600号画廊”,“600号”月饼、600号挎包等文创产品,消除大众对精神病人和精神病院的刻板印象。
“解惑”,打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平台。发挥国家医学中心优势,开发脍炙人口的音视频、微电影等,出版“600号”科普系列书籍,打造全媒体矩阵,进行高质量、立体式、全覆盖的科学科普知识传播,积极回应各类人群遇到的心理困惑。
“传道”,建立“主动响应”机制,精准对接心理健康需求。组建多学科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从心理健康评估到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到疾病早筛、危机干预、自助互助等的一系列课程与工具包,深入到学校、社区、职场,并利用962525上海心理热线、上海市“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宣教,让知识和技术带动行为的改变。
“舒心”,树立“暖心之家”形象,打造“每个人的心灵驿站”。成立“患者体验与智慧医疗部”,建立“患者体验中心”“暖心之家家委会”,通过院区环境美化、流程优化、服务智慧化等措施,通过倡导“全生命周期心理呵护”理念,形成全新的医院文化形象,同时拓展服务外延。
头图为华山医院互联网医学频道“医直播”从线上服务拓展到线下活动。华山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