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第二十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决赛在南洋中学启动,1600多名学生共同探寻工程技术魅力。
据了解,本届大赛共有“建筑工程师——创意数智公话亭”“软件工程师——软件的诞生3.0”“航天设计师——舱段对接装置设计”“机电工程师——智能物流机器人”等七大工程师系列十余个竞赛项目,吸引了全市16个区五万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响应,经各区选拔推荐,最终950支参赛队1600多名学生参与市级决赛。
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二十年,成为学科跨界、知识融合、实践为主、创新为魂的综合性大型青少年工程技术的学习实践场和能力展示台。不少青少年从大赛中走出,成为工程师当中的拔尖人才。
王东海曾参加第三、第四届大赛的“仿生机器人竞技”项目,对人体下肢运动控制策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回想起来,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范式,使我们在较早阶段就受到科研素养和工程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主导研发了国内第一台自行车脚踏测力台,共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4项、软著6项,目前仍致力于数字医疗技术手段的研发和应用。
曾经拿过第十七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航天工程师”项目一等奖、“未来工程师”称号获得者朱恒吉设计的“登月软着陆器”得到了航天专家的肯定和指导。他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工程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如今朱恒吉已经成为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的一名试验测控人员,他也在不断深入航天的事业,实现航天的梦想。
为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还联合上海大学建设上海市青少年工程院,由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院士担任院长。
据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工程院将进一步拓展与高校及高新企业合作,探索纵向大中学贯通、横向院企联动的一体化培养体系,通过课程学习、项目实践、融入高校及企业创新项目团队,探索建立完善的工程技术后备人才发现、跟踪、培养机制,实现从通才教育向专才教育转变,培育具有创新潜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后备人才。
头图为第二十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决赛启动现场。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