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元一有一个“特长”:只要走在杨浦的大街小巷,她的脑中常常会不自觉地“跳”出带有地块指标的规划图纸。
作为杨浦区规划资源局综合业务科的科长,这已经成为了她的职业习惯。大到全区的单元规划,小到一个社区微更新项目的实施,这些年来,成元一亲历了杨浦区创新发展的变化,也见证了蓝图从纸上走向现实的过程。
实现“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成元一曾笑言,在和兄弟区规划编制部门的同事交流时,自己常常会被投以羡慕的眼神,因为在“工业杨浦”向“创新杨浦”转型的过程中,相较于其他中心城区,杨浦有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杨浦滨江的规划编制,就是成元一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项目。杨浦滨江总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占杨浦全区的四分之一,岸线总长度为15.5公里,也是中心城浦西段最长的滨江岸线。
自2010年启动滨江南段相关规划优化工作以来,她和团队历经2013版滨江南段规划修编、在上海2035总规引领下的2019版滨江南段总体城市设计、2023版滨江南段控详规划调整等工作,十余年间滨江南段不断按照规划蓝图推进实施。如今,当年“临江不见江”的杨浦滨江,已成为上海“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独具特色的“生活秀带”。曾经的工业厂区在停止生产功能后,成为了在线新经济总部功能的承载地;曾经大桥下的旧区,也将蝶变为里弄风貌社区。
在成元一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杨浦滨江等规划编制项目多次获得全国、上海市城市规划优秀项目的荣誉,团队也获得杨浦区人民城市建设标杆先进集体的称号。
留存城市记忆实践风貌保护
杨浦区有着“百年工业、百年高校、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四个百年的历史底蕴,作为杨浦区风貌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负责人,成元一时刻坚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的原则。
杨浦区有着1处历史风貌保护区,45处风貌保护街坊,22条风貌保护道路,还有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各级文物以及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对于全区每一处风貌保护要素,她和团队都特别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在2017年以后杨浦滨江新增的36个风貌保护街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17年前后,随着旧改工作的迅速推进,杨浦滨江南段即将面临全面的城市更新,新增的风貌保护要素与地区转型是否能够和谐统一?这是规划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
团队将36个风貌街坊作为保留城市记忆、推进城区转型的重要契机,对滨江南段开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充分采纳专家意见,延续滨江南段历史上所形成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格局,明确在八埭头和大桥东形成两片以里弄风貌为主的集中低区,华忻坊、纺三里、上水工房等典型里弄风貌得以保存,在杨树浦路以南形成以工业遗存为主的工业遗存博览带。为杨浦滨江打造了沿江以工业遗产大开大合为主、腹地以里弄肌理格局为主的风貌格局,为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空间结构奠定了基础。
精益求精绘就幸福“生活圈”
近年来,成元一和同事们也在立足杨浦存量工业用地多、老旧工人新村多的特点,积极推进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如今,228街坊由“两万户”工人新村蝶变为集保障性租赁住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城市更新标志性项目;宝武集团二钢厂、中远海世界路等地块由低效的工业用地,转型成为了现代化的园区,并带动周边区域整体提升;通过市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杨浦区不断探索区企合作共赢的新路径、新范式,越来越多的存量用地在杨浦焕发新生。
让成元一印象最深的,还是228街坊城市更新项目。她经历了其从三个100%完成旧改,到作为上海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开展规划调整,到整街区系统化推进项目实施,再到精细化引入功能的全过程。228街坊通过城市更新,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50年代劳模居住的“两万户”,到70、80年代的多层工人新村,再到新时代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人民住宅建设史。
不仅如此,作为牵头社区规划师、微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工作的部门,成元一和同事们脚踏实地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不断将规划蓝图的落地实施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依托杨浦“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工作机制,团队和同济大学深度合作,在杨浦建立了全国首个区级的社区规划师制度,引入专家作为社区规划师,系统指导各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经过多年社区规划师工作的实践,充分挖掘社区存量潜力焕新了一批社区公共空间,带动一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创建了“社区规划师——规划进社区”的品牌,也打造了睦邻门、一脉三园、NICE2035、诗歌单行道等经典案例,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写照。
头图为成元一在工作中。杨浦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