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主论坛上,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海内外知名学者大咖齐聚一堂,现场话谈“中国学”。
“儒家传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基石,其特点是尊重传统,同时又开放求新。立足于这一传统的视角,在中国踏上新‘长征’,努力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如何进行参与和协商。”哥廷根大学东方文学与文化荣休教授施寒微表示,“自十五世纪以来,面对西方文明,中国始终在努力寻求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深入参与了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在规范和价值观方面达成相互理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前提。”
牛津大学中国发展与社会研究教授、英国汉学协会原主席雷切尔·墨菲带来了《中国学全球化的发展方向》的思考。
“西方国家将中国学作为‘区域研究’(Area Studies)的一部分。在西方学术界,中国学是与南亚研究、非洲研究、俄罗斯与欧亚大陆研究、拉丁美洲研究等学科并列的学科。但是,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不断崛起,中国学在更广泛区域研究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雷切尔·墨菲指出,中国学的全球化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是中国学的崛起,尤其是当代中国学在中国的崛起,以及更广泛的区域研究在中国的崛起;第二,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中国学课程的发展日益兴盛;第三,比较区域研究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研究中国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而该过程更适合于用‘从汉学到中国学’来描述。”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何必带来了从汉学、区域研究到中国学: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教授“全球中国研究发展历史”课程的思考。剑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学院荣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高亦睿也分享了“敦煌学视野下的汉学”。
“除了哲学思想的传承,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成就也有目共睹。目前,中国已跻身全球经济和政治强国之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彰显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哥斯达黎加历史学家乔塞特·阿特曼·波旁带来了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当代中国发展道路解读。他指出,中国参与多边倡议是促进全球稳定与繁荣的关键因素,“中国走的是一条多维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能孤立地对其进行评价,而应全面认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毫无疑问,植根于中国历史传统的跨文化交流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合作搭建起桥梁。”
“中华文明这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人的能动的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历史原创性,不仅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全体成员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人心凝聚、团结奋进,而且使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命运与共,成为我们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表示。
头图为“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主论坛。劳动报记者陆燕婷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