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已经拉开帷幕。在总工会界别内,多名一线职工委员正在积极履职,参政议政。新一年上海两会,他们最关注哪些方面,又带来哪些提案?连日来,劳动报记者采访了他们,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市政协委员、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能大师王军:
继续为高技能人才发展而呼
重点关注产教融合政策落实
每年两会期间,王军都少不了为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声。今年,这位来自基层一线的政协委员带来了四份建言,依然将视线投向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瓶颈之上。
“这次两会上,我关注的重点是产教融合政策的深入推进。”王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结合调研情况看,上海高等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产教融合政策效果距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融合机制、配套制度、成果转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上海在各区开展了“劳模工匠进校园”的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充分发挥新时代劳模工匠的引领作用。在王军看来,劳模进校园关心下一代,不能只是简单地“单向输出”,让劳模给学生上堂课,而是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应该为这些未来的技能人才进行制度性地培养,从而为产业工人的供给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我自己就是宝钢技校毕业的。”王军表示,从一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到成为技能大师,自身的故事已经证明,不管岗位多么小,起点多么低,只要不懈的努力,都能成为行业中的标杆,“有了作为,才能有所成就。”
但是,王军也指出,产教融合落实过程中,一些企业和学校的定位不够明确,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够成熟……所有这些“短板”都制约了这一政策所取得的成果。为推动解决产教融合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必须要聚焦政策落实薄弱环节靶向发力,促进相关政策制度及时落地生根。
市政协委员、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首席数据师兼张江中心数据组组长谢邦鹏:
从日常工作中发现线索
围绕民生服务领域提出两项提案
“今年,我带来了两份提案,都是关注到了民生服务领域。”来自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的谢邦鹏告诉记者,这两份领域均与他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
“第一个提案事关物业管理水平,我建议进一步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发挥物业在公用事业服务中的‘管家’作用。”他告诉记者,由于日常工作中涉及居民供电、充电桩等内容,与形形色色的物业打交道必不可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在公用事业服务中,物业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举例补充道,以充电桩安装为例,电表前供电由电力公司完成,电表后的安装由用户委托4S店或社会化工程队完成,“发挥物业的监督管理作用和专业能力,可以解决充电桩安装时,电表后部分质量水平高低不同的问题,就能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考虑到当前国家能源战略,结合自己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用户分布式可控电力负荷的发展情况,他还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全社会分布式可控电力负荷资源安全可靠、分层分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对社会分布式可控电力负荷资源,应进一步科学有序地指导其发展和应用,加强其规范化建设和投运、构建分层分区管理的高效利用模式、推动全社会分布式可控电力负荷资源的灵活接入等,“这些分布式可控电力负荷资源可以具体到楼宇空调、双向充电桩、电动车的储能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可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市政协委员、上海医药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夏广新:
期待政策和人才双轮驱动
持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力
作为一名药物研发工作者,夏广新一直在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领域探索,面对着种种未知,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心脑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与代谢疾病药物、精神神经类药物等,多个候选药物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去年,他特别关注新药研发过程中基础研究设施的投入、企业作用的发挥和行业对新人的培训等方面,今年,他关注的重点之一依然离不开新药研发,特别是如何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和产业控制力方面,他认为,企业科技创新力既需要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
2023年,上海医药集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成功申报了“创新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市国资旗下在生物医药领域唯一的“全重实验室”。跻身“国家队”,感到光荣和喜悦的同时,夏广新也感觉到实验室建设的差距和压力迫在眉睫,特别是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压力。因此,本次大会期间,他特别关注上海加速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力和产业控制力提升的相关制度举措和先进经验,希望在具体政策的支持和激励下,帮助企业更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同时,夏广新也非常关注关于吸引海内外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政策措施,他认为,人才对企业推动创新也十分重要,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终也将反哺企业,因此,他与界别委员就青年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实际困难准备了相关提案。
市政协委员、上海燃气市北销售有限公司销售服务部员工张畅敏:
为一线职工权益呼吁
重点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过去,我关注的内容还是从自身的工作出发,作为政协委员履职一年后,我认为应该把目光发散到更多职工群体身上。”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委员,张畅敏如此说道。
去年,张畅敏提交了一份关注退休困难老劳模关爱及服务的提案,这来自于她所在的申能集团、上海燃气公司与市总工会联合开展的一项为退休困难劳模捐赠燃气用具的实事项目。今年,她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群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交了一份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工保障机制完善的提案。
谈及这份提案,张畅敏坦言,在参加总工会界别的调研、会议的过程中,得到了与其它委员的交流机会,她了解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权益保障问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用工形式和就业方式相对灵活,与之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在职业伤害、工资支付、社保政策等合法权益维权时难以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对此,她在提案中建议,从加快完善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制度和体系,完善技能培训政策、出台就业帮扶政策等方面,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头图为市政协总工会界别讨论现场。本文摄影:劳动报记者 张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