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青少年患有“心病”,这一问题亟待引起重视。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冯丹龙递交一份“关于进一步科学、规范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提案,呼吁为学生们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价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问题愈加凸显,多个专业研究机构数据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形势。
2023年5月,上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组专门制订《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本市中小学校根据要求建设心理辅导室,增配心理老师,参与心理健康达标校、标杆校评比。但同时也发现缺少专业性、系统性的测评机制、测评工具及专业心理测评人才来支持此方案的实施。
冯丹龙指出,心理测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学校的测评没有统一标准,学校管理者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存在顾虑,导致一些学校没有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此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目前缺少教育部门、高校智库、专业机构联手打造的专业服务平台,形成有效手段更好地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服务。
不仅如此,心理测评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心理测评人才,心理老师、心理健康管理人员等是发挥心理测评作用的关键。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资源不均衡,学校存在专业老师配备不足、非专业老师兼任等情况。
为此,冯丹龙呼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价机制。由上海市教委统一牵头,组织研制符合中国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由区级教育部门负责督导区域内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每学年对小学高年级、初高中、中职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同时指导学校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
除此之外,支持高校和专业机构研发适合当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需求的工具和平台,使用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化的教育装备,保障心理测评工作的开展,赋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和科普推广活动。依托高校心理学智库,整合专业机构资源,开展面向心理测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为更好地落实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依托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服务机构,以公益服务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进学校活动。
头图为冯丹龙委员。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