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左右。这是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个关键性数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每个人、每个家庭和全社会的心。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就业问题,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都超过了1200万人。
岗位从何而来,关键要突出就业优先的导向。今年两会期间,围绕着就业话题中的“稳”和“促”,不少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民生首问”提出真知灼见。
“稳”企业,建议降低社保负担
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今年提交了《关于首次参保人员缓冲期内社保缴纳减半,但视同全额缴纳》的建议,呼吁保障青年人群就业,先从降低中小企业负担等方面入手。
姚劲波指出,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出台促进各类重点就业人群的相关政策,为促就业、保民生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撑,但促进青年人群就业仍任重而道远。
“2024年大学毕业生预计1179万,比去年增加21万,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姚劲波认为,保障青年人群就业,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负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良好大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他建议,对首次参保的人员就业实施前两年减半征收社保的政策,相应待遇仍按照全额缴纳的政策予以执行。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青年人择业竞争力,还能降低财政当期支出压力,实现一举三得。
而对于社保减免无疑会造成的缺口,姚劲波也所考虑。他建议,参考国有资本充实养老基金的经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划转社保预算的固定机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增加转移至社保预算的科目,补充由于执行社保缴费的减免造成的社保预算缺口,维持社保体系的稳健运营。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恒银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此次也呼吁,在严格征收和公平征收的前提下,建议人社部门对征收的社会保险费进一步测算,在适当增加社会保险费总量的基础上,降低社会保险费缴纳费率,改变名义费率较高、实际征收额不足的情况,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缴费负担,又可以使职工社会保险待遇不受影响,保障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让企业与职工同受益。
“稳”机制,禁止各类就业歧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找工作,学历“内卷”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委员的思考。
“企业找不到想要的人,学生培养出来找不到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表示,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就业困境,也导致学历歧视和内卷,甚至一些普通岗位也设置高学历要求。
他认为,学历歧视的本质是教育和产业的脱节。比如某国际酒店管理名校的学生,毕业后充分具备相关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不会因为没有硕博学历而被拒绝。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和一线企业生产是脱节的,学生来了,对企业没用,那你要先读个硕博,层层加码”。
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也表示,就业歧视和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切实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反歧视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就业歧视的行为,并设立严格的惩罚机制。
此外,加强对企业招聘过程的监管,确保招聘信息和程序的公正性,对违反就业平等原则的企业进行查处。同时,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就业歧视问题的认识,建立起一个不容忍歧视的社会氛围。另外,鼓励企业采取多样性与包容性政策,如实施无偏见招聘流程、提供平等晋升机会等,以营造公平的工作环境。
“促”技能,加大帮扶提升力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俗话说,一“技”在手,就业不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步转型升级,技术工人也普遍向工程师转型,蓝领与白领之间的分隔线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如今,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有保障,薪资待遇水涨船高,正迎来一个大有可为的美好时代。
今年两会期间,全总就提交界别提案,指出数字化转型加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劳动者自身发展也需要引起关注。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41.5%。数字经济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中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本》首次明确97个数字职业,《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预计到2030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4.49亿。
全总在提案中指出,智能设备替代重复性和机械性工作成为趋势,导致了不少传统职业岗位的工人面临转岗。此外,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在2500万-3000万人,且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数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往往跨学科、跨行业,但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培训尚处于初期阶段,数字化人才供给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增速。
为此,全总呼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数字化教育培训和就业帮扶力度。应加大财政支持,针对数字企业增加边际税率,增强保障数字化失业人群的能力,通过财政资助的方式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改革教育体系,加强数字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对那些尚未步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学生,设置更多能够帮助其适应数字转型的课程。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数字技能分类,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和实施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民营机构和非盈利组织参与,帮助工业时代的劳动力适应数字技术的工作环境。
其次,推动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应改革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引导企业与院校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与范围,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完善数字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以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有条件企业自主评价全覆盖,建立健全技能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支持企业自主设置数字技能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自主开展人才评价。贯彻落实《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拓宽数字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贯通领域,更好搭建两类人才成长平台。
“促”发展,创造新型就业空间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非常火爆,尤其是大模型,从ChatGPT到Sora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收获大量关注的同时,也让不少人担忧人工智能技术会导致大量失业,人被机器取代。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给出了自己的态度:开放心态,理性对待。既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新技术,同时又要趋利避害。汪小帆认为,科技发展更多的作用是赋能,让人类更有效率、更有创意地工作,更有品质地生活,关键在于怎样做到趋利避害,让科技真正向善。
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动了科研方式、人才培养的变革,也可以赋能中小微企业,创造新型就业空间。譬如AI视频生成应用Pika只有4个全职成员,Sora核心团队共有15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8岁,“今后很有可能出现一个公司只有几个人,成为独角兽企业。技术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制定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年轻人创业、就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制度保障。”汪小帆强调,对年轻人来说,一些基础知识依然要学,“我们不会因为有了计算器就不学加减乘除了。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难有真正的科技创新。但纯粹学习知识已经不够,还要注重能力培养,比如怎样更好地提出问题,怎样更好地与人协同、与机器协同,这些能力在今后会越来越重要。”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