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总书记提到的新质生产力,应该怎么发展?代表委员热议原始创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叶佳琦,郭娜 发布时间:2024-03-09 14:16

摘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也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会场内外关注的“热词”,新质生产力如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培育壮大新型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发展现代化产业,又该有哪些“实招”?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数字经济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带来《关于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表示,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挑战,需要探索降低制度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促进激发创新活力,切实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市场活力,陆铭建议,放宽多个重点领域的市场准入,明确重点敏感行业和非敏感行业的区分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负面清单管理和法治化为基础促进民营企业大胆投资。


“要区分前沿性的数字经济创新和具有普惠性的数字化转型,前沿性的更多由市场推动,客观上集中在少数城市和少数企业,普惠性的则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政府更多提供基础设施,并为城市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企业自主选择数字化转型模式与路径。”陆铭指出,数字经济有一些是创新性的,有一些是普惠性的,越是头部的城市越有条件去做创新性的数字经济,非头部城市就要更加注重普惠式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差异化更新的格局。


同时,在审批监管等方面降低企业发展的制度成本,例如通过为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审批开设综合窗口来减少审批流程,简化相关审批流程,减少数字经济企业在流程、报备方面的资源投入。更重要的是,保持整体政策的稳定预期,加强不同监管部门的互通机制,将数字经济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扩大数字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鼓励外资来华投资数字经济企业,鼓励中国独角兽企业赴海外上市。


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原始创新


“人工智能是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钱锋建议,加大人工智能领域原始创新,以数智化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强大驱动力。特别是在新型工业化方面,我国人工智能的赋能具有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多、数据资源丰富等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然而,钱锋表示目前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方面,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工业智能前沿技术布局还较为分散,人工智能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针对特定科学和工程问题的算法创新与世界领先水平差距较大。高端工业软件90%以上依赖进口,“卡脖子”风险巨大。

另一方面,我国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以单个环节、单个企业为主,能够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在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消耗、提升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的企业还不多,亟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工业生产全过程。


除此之外,当前我国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不完善,缺少训练大模型的高质量工业数据语料库,算力资源分散严重。

对此,钱锋提出,要强化工业智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加快突破工业认知智能、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元宇宙、工业软件、大规模异构互联、智能调控等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打造人工智能物理建模、高性能计算等研发工具,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智能软硬件应用和生态。


同时,布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等科技创新专项,加大对人工智能通用和垂直大模型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集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资源配置、生产制造、绿色低碳等要素为一体,需求快速感知、供需精准匹配的“产业大脑”。


加大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让科技创新贯穿每一个发展环节。


“我建议紧密跟踪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三个国家实验室研究成果,服务上海三大战略先导产业;消化吸收实验室体系科技成果,服务上海五大中心建设。”黄勇平指出,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要中充分整合资源,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创新主体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指出,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撑。同时,产业创新也不断牵引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丰富的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推动产业体系转型升级。


为此,伍爱群建议,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首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任务,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其次,要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协同推进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


另外,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全链条融合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的全链条,推动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合发展。同时,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


高校应培养更多“干细胞式”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是关键。缺乏人才,提升生产力自然也成为“空中楼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育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交汇点,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他认为,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级,就能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度。因此,他建议在资源投入上“跟跑”,在校企合作上“并跑”,在抢占制高点上“领跑”,为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做出大学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也表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生长,做好创新大文章,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方面,高校要走融合创新之路,除了学科交叉外,还要推动创新链各环节诸要素的融合发展。当前,复旦大学正在统筹建设“新工科”,也就是直接孕育新质生产力的交叉学科。具体操作中,将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尤其是将到头部企业身边办新工科,协同攻关、合力育人。而在育人方面,由于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因此,高校应以塑造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多方面、高素质潜能的“干细胞式”人才。这些人才应像干细胞一样,具有多方面潜力和高素质潜能,主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进而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为中小企业可持续研发增添动能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今年带来了“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的提案。蒋颖表示,近年来,中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但科技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够显著。


为此,她建议,要用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研发增添动能。研发投入方面,建议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所在的城市,省、市、区各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带动和鼓励社会风险资金持续投资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金融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企业上市、企业间收并购的管理办法,优化社会资本的市场化退出渠道。在支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价值运营能力方面,建议主管部门联合专业机构打造知识产权价值运营服务生态,开展无形资产运营专题培训,增强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能力和动力。


其次,建议优化合作机制,促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的三体联动,提升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同时,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更多研发活动,推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强化G60科创走廊跨区域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五年多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率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其中,G60科创走廊作为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优势作用明显,无论是卫星互联网领域,还是量子通信领域,近年来都取得了亮点纷呈的成果。


为此,她呼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化G60科创走廊“央地联动、省市支持、区域协同”工作机制,聚焦卫星互联网、量子通信等领域,在G60科创走廊进一步加强新质生产力的组织体系,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场景,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形成头部企业引领的产业集群,协同推进新兴产业标准研究、制定和实施,参与国际标准交流合作与制定,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突破成链、集链成群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作业人员违章作业盲目施救导致!闵...

“大扫把”变成了机扫车!首支女性...

提交提案297件!在沪全国政协委...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