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复旦大学第四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开课。一早,邯郸校区第六教学楼6112教室坐得满满当当,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为同学们带来了“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课程。
原来,大学课堂是这样
“如果我身无分文,但想创办一个企业,怎么办?”“在就业市场中,如何解决信息的不对称?”
从萨缪尔森无关性定理、MM定理、科斯定理等三个重要的“无关性”定理开始,张军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带领着高中生们讨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经济学家如何思考。
这已经是张军第四年参与“周末学堂”的授课。在原有的授课框架内,每期课程张军都会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社会热点更新进课程中。今年,他着重增加了医疗市场、公司金融等文献领域内的最新信息。“除了人文因素之外,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理解复杂世界的方式”,这也是他希望在课堂上传递给同学们的。
“课程的内容很新鲜”,一节课下来,坐在第一排的夏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已经记下了不少笔记。这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一学生,对经济学有着很大的热情,平时也会看一些经济学相关的书籍。
同一时间,在光华楼西辅楼510教室,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正在开讲“神奇的高分子”。
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卢薏安对化学很感兴趣,在上课之前,就阅读了关于高分子凝胶相关的文献,“正如彭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高分子科学交叉了材料、能源、生物等方方面面,可见其领域之广”。
今天上午,除了上述两门课程外,法学院教授郭建、历史学系教授鲁西奇也分别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的课堂上开讲,并不时与同学们交流互动。
20门课程与暑期体验营活动相结合
2021年,依托复旦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复旦大学首次开设了“周末学堂”,开设一批满足高中生需求,有利于中学-大学知识衔接的优质课程。旨在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人才“冒出来”。
首期“周末学堂”中共49名结业学生进入复旦就读,其中不乏专业就读志向和当初“周末学堂”上课课程学科一致的学生,还有有志于就读“强基计划”基础学科的同学。
3年来,“老”课程不断结合学生反馈,更新教学内容。从首期的13门课程,到第二期的15门课程,第四期课程增设至包括文、社、理、工、医等20种门类众多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兴趣。
除了有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等参与授课,第四期“周末学堂”将不再局限于课堂,采用更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暑期体验营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带领高中生们走进实验室或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将在暑期参加各课程对应的、精心设计的体验营。例如,理工科将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开展实验教学,文科将有机会参与田野调查或者city walk文化探寻的活动。例如,在“现代文学的旅程”的体验营中,学生就可能与老师一起探访巴金故居、鲁迅纪念馆等等。
“我们不能仅将原大学的知识‘搬’过来,还需要符合现在高中生的特点,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术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学术志趣。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这些学科专家及其团队的讲授,让高中生们对这些学科和专业有更系统化的认识。”教务处处长林伟介绍。
头图为复旦大学“周末学堂”现场。复旦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