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里到底画了什么?课桌变成屏幕,名画展现在眼前;榫卯结构是什么原理?AI大模型来告诉孩子们答案……5月8日,数字化学习环境赋能跨学科学习活动在宝山区实验小学举行,充满魅力的“智慧课堂”让同学们直呼“太酷了”。
“同学们,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你都看到了哪些场景?”在三年级语文老师孙丁洁的引导下,同学们借助“智慧桌椅”对画家张择端的名作展开赏析。不同抬头看大屏幕,同学们自己的桌面变成了一个个显示器,名画的细节都可以放大,让同学们自己仔细研究。
榫卯结构到底是什么原理?在《藏在木头里的中国智慧》跨学科项目学习中,杨老师带领学生以“榫卯”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杨老师运用信息数据库、AI大模型等媒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三个助手”发布课堂作业,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得到即时反馈与评价。学生通过实物和3D拼接,深入认识榫卯结构,感受中华传统工艺中的“匠人精神”。
这一刻,未来智慧教室走入了现实。宝山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苏华萍表示,作为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跨学科项目实验校,全校教师整合多学科学习资源,打造功能布局多元、设施配置多元的跨学科学习空间。
“比如,同学们用来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智能课桌就是一款实现全面数字化的终端设备。”苏华萍校长说,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多模态、全场景、数字化的复合型教室环境要求,这样的智能课桌就适用于数字绘画、数字音乐、数字书法和科学实验等多种教学场景。“通过数字化环境下的跨学科融合,实现个性化和精准教学,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互动性和效率。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
在此次数字化学习环境赋能跨学科学习活动上,与会人士深入了解智慧教育的各类应用场景,并现场观摩了新理念、新技术下的跨学科课堂展示。同时还围绕“如何通过数字化教育装备,探索和打造跨学科学习课程群,建设多元化学习空间,赋能学生自主学习”展开探讨。
苏华萍说,未来学校教师们还将努力探索数字化教育装备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用一节节“智慧课堂”,突破传统教学,实现创新翻转,学生们乐在其中,迸发出无限潜能。
头图为跨学科课堂展示活动。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