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开讲,诺奖得主费林加教授谈“造‘小“的艺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4-05-11 15:39

摘要: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出席讲坛并为费林加教授颁发“主讲科学家”纪念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讲坛并致辞。

5月10日,第六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伯纳德·卢卡斯·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以“造‘小’的艺术:从分子开关到分子马达”为题,热情分享了他的研究故事,以及对于学术与创新的洞见。


费林加主要研究的“分子机器”,是指由许多不同分子水平部件组装在一起的装置,这些分子部件在外部刺激下,可以像机器一样运动,是一种超分子体系。“分子开关”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什么是开关?能够在0和1两种状态进行转换的分子就是开关。费林加俏皮地眨眨眼:“眼睛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生物开关。”而分子开关则将0和1的转换带到了纳米级的尺度。


费林加相信,分子开关的光敏性与可以对患处实现精准治疗的特点,让它能够在医药行业大显身手。“众所周知,细菌的耐药性是人类的‘定时炸弹’,于是我们生产了能够以光来激活的抗生素,通过光线的照射实现开启和关闭。”他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实验,培养皿中的细菌在没有光线的地方可以正常生长,而在有光照的地方无法生存。“这意味着,未来药品会变得更加安全。”


基础研究到现实应用从不会一蹴而就。费林加说他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经常被问“你的研究有什么用”。


“怎样创造未来、解决人类现有困境?分子纳米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路径,其他科学也有自己的路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将智慧和努力结合起来。”费林加的团队和合作对象中包括许多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学者,他也正通过学习,与不同学科对话交流,激发更多研究灵感。


“科学的旅程是一场冒险,对于年轻人来说,保持好奇、勇于探索是最重要的。”


对于青年学子,费林加总不吝给予最热情的鼓励,同时不忘建议,学术研究行稳致远的诀窍,需要“两条腿”走路,而不能“单脚跳”——一方面,致力创新突破,争取得出开创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些研究,为自己积攒学术声誉,提高学术能力。“这样一来,即使遇到失败也有缓冲的余地。”


头图为诺奖得主费林加教授谈“造‘小“的艺术”。校方供图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复旦大学牵手衢州,推进产业、文化...

复旦大学成立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

复旦科创母基金启动,首期规模总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