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本研学生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复旦大学全力打造“AI大课”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4-06-05 14:58

摘要: 复旦大学表示,将通过一学年努力,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打开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一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的大会战(下文简称“AI大课”)正在进行。


复旦大学表示,将通过一学年努力,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覆盖全体本研学生,按梯度打造AI-BEST课程体系


“复旦AI大课将打造AI-BEST课程体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教授说,基于人工智能发展特点及全校“普及圈”“核心圈”“进阶圈”的AI和AI+人才培养需求“画像”。本研一体化打造AI通识基础课程(AI-Basic Courses,简称AI-B)、 AI专业核心课程(AI-Essential Courses,简称AI-E)、AI学科进阶课程(AI-Subject Courses,简称AI-S)和AI垂域应用课程(AI-Thematic Courses,简称AI-T)。


具体而言,AI通识基础课程(AI-B)面向全校本研学生,专注于AI数理基础和编程训练、应用工具训练和场景开发、AI伦理教育的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专项课程。


AI专业核心课程(AI-E)重点打造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课,面向修读AI学位的同学,培养AI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在课程设计方面,系统呈现AI相关学科的基本性、共通性知识体系及核心技术的专业类课程。“修读这部分课程,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基础。”陈焱教授说。


AI学科进阶课程(AI-S)则立足文社理工医及交叉学科生长出来的AI+X课程,将AI技术与本学科核心知识相结合,开设有学科特色的AI类课程。同时以课程建设牵引AI+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跨一级学科的进阶课程。“这些课程适合各学科各专业中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同学。”


AI垂域应用课程(AI-T)则基于各专业领域,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具体AI应用场景,把课程建设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充分结合。其中,AI-T1(产教融合课)瞄准市场,注重实训实战实践,围绕科学智能融合创新项目和产业问题开发课程、组织教学。AI-T2(科教融汇课)鼓励有垂域研究和应用需求的院系和教师,围绕AI赋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各类应用场景和具体问题开发课程。


“AI-BEST课程覆盖学生学习成长的各种需求。根据不同的修读路径,这些AI课程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充分赋能同学们的发展。不过AI虽好,也别贪多,真正‘啃下来’学好并不容易。”陈焱教授说,这些AI课程将面向复旦大学的全体学生开放,尽快渗透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从2024级开始,每个学位项目的修读方案都将明确AI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如何迅速开出100门AI课?质量如何保障?


要开出至少100门AI课程,并不容易。复旦有那么多教AI大课的老师吗?又如何确保课程的质量?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据了解,近年来,复旦大学在科学智能方面有一定基础。本次AI大课之前,师生们已有一年多的AI4S实践,自发积累了一些课程经验。


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说:“我们开设了AI的伦理与治理相关课程,是大数据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此次我们将这门课进一步优化升级。”


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程远教授告诉记者,复旦有一门AI药物设计课程,从前这门课程产业应用相关的内容主要案例讲解和分析为主。“这门课今后将作为AI-T类课程,将加入AI赋能蛋白结构预测、口袋发现、虚拟筛选等产业前沿的问题作为项目实践。”


据陈焱教授介绍,全校此前已经开设了近300门与AI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学院和教师自发建设的。此次全新规划和建设的100门课程中,会有20%来自已经开设的优秀课程,80%为全新开设。


在师资上,复旦大学表示已经充分做到全校统筹动员,全力保障课程建设需要。比如,AI-E序列课程,首期已动员64位老师,由计算机学院牵头,信息学院、大数据学院、大数据研究院、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智能医学研究院和新成立的四个新工科创新学院等共同参与,涉及全校10多个院系和研究院。


同时,引入海外校外资源,以暑期学校、短期强化课程等方式,聘请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担任课程首席专家,组成优质课程教学团队,将最前沿的学术和产业成果纳入课程,打造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国际一流课程。


此外,养用结合,培养助教队伍和后备师资,打造一支有规模有能力的博士生助教队伍。


据悉,为了确保AI大课的高质量,复旦大学还成立AI大课建设团队和专家委员会,不断完善AI课程建设和质量控制机制,达不到标准的课程将不再出现在课表中。


开门办课,也将把课程开放给上海高校


AI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超乎想象。据了解,此次复旦大学的AI大课也将“开门办学”。


比如,AI-T课程将承载AI教学模式改革的理想,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征。据了解,这类课程由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牵头,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开门办课。科教融汇课鼓励有垂域研究和应用需求的院系、教师,围绕AI赋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各类应用场景和具体问题开发课程。同学们将走出校园,走进产业行业一线,在生动的场景中,感受AI在垂域的应用。


目前,上海正在抓紧推进AI垂直领域产业发展,对交叉人才需求将大幅上升。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微专业(学程)今年秋季学期不仅面向全校开放,根据课程容量,还将以跨校选修方式向上海高校开放,完成修读的学员将获得复旦大学AI+微专业(学程)证书。


复旦大学表示,学校不仅将引入社会资源开门办课,建好AI课程体系,也将让优质课程资源辐射社会,为AI赋能上海千行百业贡献力量。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产业应用前景可观,气象大模型“伏...

让学生与最前沿技术“亲密接触”,...

复旦大学彭慧胜团队走通纤维电池“...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