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谎了!”近日,宝山刑侦支队侦查一队追逃组探长刘思卿在“夏季行动”中快侦快破了一起“离奇入室窃案”。门锁被暴力破坏、房间被翻得一地狼藉,而唯一拥有钥匙的老板和员工一同出差,正当办案民警准备着手开始走访摸排流窜作案线索时,刘思卿凭借一条连夜往返无锡至上海的网约车出行记录打破了嫌疑人看似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将陪同失主一起来报案的员工当场抓获,并在嫌疑人宿舍的热水器上方找回了失窃的9万余港元现金。
烦冗的案卷档案、待核查线索、零星的生物痕迹样本和现场证物……这些“样本”在刘思卿看来都是解开案件密码的“钥匙”,而分析这些要素的“大脑中枢”就在刑侦支队“刘思卿追逃工作室”。上周,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而在此之前,年轻的刘思卿已经带教了12家派出所的20位基层侦查员,其中不乏年纪比他大的“老民警”,这位“90后”年轻的刑警探长在追凶查缉中,究竟有哪些“法宝”?7月15日,记者走进这个特别的“追逃工作室”,聆听“猎手”侦破“冷案”的故事。
从一张老去的脸庞“嗅”出罪犯味道
命案必破,有逃必追。翻开刘思卿的工作笔记,8字信条跃然扉页。刘思卿从小爱看警匪片和侦探小说,总能在抽丝剥茧破获案件的瞬间感受到兴奋感和成就感,在他看来,没有完美的犯罪,只有不完美的侦查。闲暇时间,刘思卿热衷上网搜索各类案件侦破类纪录片,跟随着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他会不自觉地带入其中,从屏幕中抓取有限的蛛丝马迹,在心里打下“侦查腹稿”,每次获得验证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2019年,当时26岁的刘思卿刚刚在传统侵财类案件的侦查中崭露头角,正当他想大展宏图做一名“陀枪刑警”千里追凶时,他的岗位被调动至刑侦支队追逃小组。刘思卿望着厚重的案卷一时心灰意冷,在年轻的探员看来,这些尘封已久的“冷案”往往已经被前辈们“盘”了一遍又一遍,不像侦破“现案”过瘾,甚至可能付出百倍努力也不会有结果。
“他从不放过任何细节,一旦有线索就会用事不过夜的劲头核查到底。”具有丰富刑侦经验的女探员须艺伟如是说。在刘思卿的追逃生涯中,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信息甄别、数据分析和案情研判等枯燥的工作中,倾尽全力为战友们提供更精确、更全面的追逃线索,也被战友们称为追逃探组的“信息中枢”。他最遗憾的是不能亲历大多数的抓捕现场,最兴奋的是曾破获一起比自己当时年龄还大的尘封31年的“冷案”。
对于人脸、长相的识别力也仿佛异于常人,宝山刑侦支队副支队长刘欣是这样形容这位“徒弟”的:“他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锁定嫌疑人面容和细节对比上,就是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优越性。”
2020年初,刘思卿跟随着同事一起到宝山某农宅例行走访一位在逃人员钱某的大哥,在聊天之余他意外发现了放在旧报纸一起的一本通讯录,趁钱某大哥不注意,他迅速翻开浏览,被首页上一串没有备注姓名的手机号码吸引,旁边用铅笔淡淡标注的字母“D”,让他产生怀疑,于是不漏声色地默背下号码。
而且,在看到了“D”的手机对应的微信号所显示的头像后,刘思卿的脑海中瞬间将其与一名“冷案”中的在逃人员关联起来,即便这个对象已经在大众的视线里消失了近30年。
最终,凭借这个手机号码,刘思卿从一张老去的脸庞中“嗅”了出罪犯的味道,成功协助抓获了一名当时在逃超过30年的嫌疑人钱某。原来这个“D”正代表了“弟”,这让他第一次感到线索其实不会随着时间永远封尘,破获“冷案”更有成就感。积案告破后,同事们都称他是“天生的猎手”,尘封31载的“硬骨头案”似乎就是等着他来攻破。
在虚拟“三女儿”身上锁定20年“逃父”
其实,“D”字头案件只是刘思卿侦破的众多“冷案”中的一个缩影。
出生于1993年的刘思卿,在从事追逃工作的6年中,一方面对海量涉案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尽最大可能为追踪在逃人员提供好“后方支撑”;一方面咬紧线索在全国各地深入调查,先后参与了500余名在逃犯罪嫌疑人的追逃工作,成功侦破10年以上“冷案”10起,抓获10年以上在逃犯罪嫌疑人20人,被评为上海市公安局“十佳追逃能手”、上海市“追逃”实战技能比武标兵,宝山公安“十佳青年民警”,先后荣获三等功4次。
每一个档案袋里都封存着一个等待破解的“冷案”。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而每打一仗,刘思卿就总结一仗。“刘思卿工作室”成立的背后,也是这位“90后”探长从500余个追逃案例中总结提炼的“追逃七大战法”,为追逃注入了战法样本,旨在让全局刑侦民警和追逃骨干都能带着“死结”进来寻求“新解法”。
依靠强有力的战法支撑和科技赋能,刘思卿不仅把辖区内的逃犯快“追”完了,甚至经常能帮助外省市警方缉凶归案。今年3月,刘思卿和同事们在刑侦总队的指导下,将一名在宁夏银川犯案后逃亡近20年的逃犯常某在山东巨野抓获。
由于当年的侦查技术限制,无论是案发地的宁夏警方还是其户籍地的河南警方一直都没能成功将常某抓获。今年来,由于警务协作更加便捷、侦查技术更加多样,这一积案迎来了突破口。
宁夏警方发现,常某和妻子育有2男2女,其中一名大女儿近期在上海宝山活动,因此向上海宝山警方发来协查。于是,刘思卿立刻着手从初始案卷开始分析案情,在他看来,案卷无法开口,真正的变量就在“人”的身上。如果对现有案卷已经难以突破,不如把侦查重点回到“人”的本身。
抽丝剥茧之后,刘思卿发现,这名在自己辖区活动的“大女儿”不仅和其他兄弟姐妹保持着日常互动,还和突然冒出的三妹“婉婉”有着密切联系。
“初始户籍档案明明只有4兄妹,逃亡在外20年的常某怎么可能再育一女?”疑点就是破案的“钥匙”!很快,刘思卿和战友们围绕这名神秘的“三女儿”展开调查,发现常某的4位儿女与“三女儿”相约春节期间在山东巨野“逛大集”,由于他们的户籍地、工作地、常住地都不在山东,这一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侦查员们的重视。而且,“三女儿”的行为轨迹异常多变,存在多个“虚拟身份”。
经开展工作,上海警方判断这名“三女儿”很可能就是逃犯常某,并立刻将情况通报给山东警方,最终成功将常某在山东巨野抓获。这名藏匿在“大集”中的厨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案发近20年后竟然还没被警察“忘了”,成了追逃民警的“瓮中之鳖”。
升级“追逃档案”为老证据焕发新生命
在积案侦破工作中,基础案卷档案是解开积案、查到逃犯的第一手资料。负责信息研判的刘思卿,日常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分析“样本”,有赖于完备的“一逃一档”支撑。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宝山刑侦支队在“一逃一档”上穷尽了办法,而刘思卿和探组战友们在初始档案的基础上,开始对相关嫌疑人的间接关系人进行海量信息扩充。尽管工作量繁杂,但升级后的“追逃档案”很快就发挥了战斗力,帮助追逃组在去年5月成功抓获了一名潜逃23年的犯罪嫌疑人。
23年前,犯罪嫌疑人朱某在宝山区淞南镇作案后逃亡。多年来,追逃侦查员辗转江西、浙江、贵州等地核查走访,始终未能抓获这名犯罪嫌疑人。2022年底,刑侦支队在“逃犯档案”中扩充了朱某的6名间接关系人信息并继续深挖排查,成功在嫌疑人其中一位远房亲戚办过的两张地址横跨两个省份的暂住证信息上发现了端倪。经过追查,确认了朱某曾冒用其堂哥身份在浙江义乌活动,并循线将朱某在江西上饶成功抓获。
据悉,2022年以来,追逃探组已为150余起案件建立并持续升级电子化档案,既防止了基础案卷纸质信息的灭失,也提高了查询的效率。以电子档案中的底档身份图片为例,刘思卿和战友们反复试验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对电子素材进行彩色化、清晰化处理,让“一逃一档”实现了迭代升级。仅2023年,宝山警方就依靠“电子追逃档案库”清理积案4起,抓获潜逃十年以上的逃犯14名。
随着刑侦技术的不断升级,作为站在前辈肩膀上的“新一代刑警”,刘思卿和战友们在实践中不断搭建并实验传统刑侦从未涉猎的系统和模型,在摸索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熟练运用各类技术软件的水平。
头图为刘思卿在追逃办公室内翻阅各种“冷案”档案资料。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