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整改员工社交号,证券基金业期待更多自律行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4-08-02 15:11

摘要: 金融圈不是名利场。

近日,多家券商、基金公司很“忙”。不少企业内部要求针对社交媒体开展自查自纠。有员工透露,主要是检查账号内容是否有不合规情况和不当言论,凡涉及炫富、凡尔赛、公司人事管理、行业腐败、行业失德等问题,一经发现立刻要求修改或删除。


金融公司内部员工因“口嗨”惹的“祸”可不少。就在前不久,中信建投一实习生发布的视频中,涉及到“开保时捷上班”、“打高尔夫球”,以及中信建投正在做的IPO项目;而令诸多网友记忆犹新的“八万姐”,因公开晒出其中金公司老公月薪超8万收入证明,引发网络热议。除此之外,还有林林总总,对行业均不可避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说实话,此类事件之所以屡屡引发舆论热议,体现出在公众心中,券商基金公司高收入与其社会贡献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金融圈收入高,并非新鲜事。以头部券商的人均薪酬为例,虽然,近年来伴随着多重因素,特别是2022年推出的行业“限薪令”作用下,券商基金行业不断降薪,但从披露的消息来看,行业内人均薪酬在50万元左右的依然比比皆是。2023年中信证券仍达到了79.19万元;银河基金招聘的投资经理年薪显示为80-120万/年。


然而,证券基金公司做出的贡献如何呢?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市场545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收益超过20%的基金只有39只,收益超过10%的基金也只有390只。


这种真金白银的对比,很难让人心平气和。而在此时,若还出现了“炫富”、“摆阔”之类的行业行为,无疑更容易刺激到公众情绪。


其实,对证券基金行业内部自律,并不是“突发时”,而是“进行时”。2023年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就发布了两份自律规则——《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及配套规则《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其中明确提到从业人员“不得炫富”等6项禁止性行为,旨在规范行业风气。而今年8月1日施行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同样为了规范私募证券基金业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


金融圈不是名利场。近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金融的本质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这才是行业从业者的天职和根本宗旨。


所以,金融行业要健康发展,整顿员工社交号只是最基础的一步。但这只是在当前证券基金行业赚钱效应较差的环境下,缓和投资者和机构之间的直接矛盾的办法之一,是“标”不是“本”。


如何治本?一方面,近年来基金行业业绩欠佳,与基金经理的高收入形成很大反差,很容易让社会对基金经理产生个人收入与业绩高低及风险大小是否配比、协调的疑问,反映出基金行业内部的业绩考核和分配机制可能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所以该行业的业绩考核和薪资发放体系,亟待更合理化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加大行业自律,持续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用切实的收益说话,用持续的利润来证明自我,用产品的优势增长来保障投资者的信心。发挥好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增值收入、助力居民财富转移、活跃资本市场等职责。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夏令生活| 机器人无人机全出动,...

如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政协委员...

市经信领域:上海产业从“新”出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