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围绕“聚焦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进行协商议政。市政协常委、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陆敬波呼吁,尽快加大社区工作者权益保障机制,制定相关争议裁判指引,规范该群体的用工管理。
目前,上海社区工作者队伍总数已达6.2万人,平均年龄40周岁,高学历者占比89.4%,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
然而,陆敬波指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权益保障方面,社区工作者法律地位不明,其考核、奖惩等事宜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另一方面,用工管理方面,部分社区工作者能力与社区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不匹配,招聘存在“学历导向”而非“实务导向”的倾向。除此之外,减负增效方面,虽有诸多措施与创新,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为此,陆敬波建议,对涉及社区工作者权益保障的法律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和细化,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其依法开展工作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依据。由本市司法部门牵头,对社区工作者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特性等争议问题深入研究,制定明确的裁判指引,为其权益的司法保障提供明晰的方向。
同时,强化社区工作者权益保障监督机制。建议加强执法力度,设立多部门协同监督体系,对劳动合同签订、薪酬待遇落实等建立联合监督长效机制。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社区工作者权益申诉平台,畅通其申诉渠道。
用工管理方面,完善社区工作者准入与退出机制。建议招聘环节适当增加实务能力考核权重,以更好地匹配岗位需求。制定明确的法律指引,规定社区工作者退出条件、程序及申诉机制,确保人才流动的合理公正。总结各区先进经验,例如闵行区社区工作者综合胜任力模型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3岗18级”职业评价体系。建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构建全面、专业的考核机制,注重实际工作成效。
不仅如此,陆敬波还呼吁,要法治促进,助力社区工作者减负增效。推进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建议立法明确社区基层治理权责边界,规范社区工作事项,制定履职职责说明书,避免属地责任的无限扩张。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增效机制,并加强基层社区法治建设。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