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以“AI for Science双螺旋引擎驱动科研新范式”为主题的2024科学智能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论坛上发布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还与合作伙伴联合发布“科学智能十大前沿”。
会上,复旦大学、上智院等联合发布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垂直领域科学大模型,包括Planet Intelligence @ Climate、女娲-生命流体大模型、女娲-基因导航大模型以及女娲-生物结构大模型等,涵盖气候科学、药物研发、基因组研究、生命流体力学等多个前沿领域。
据了解,Planet Intelligence @ Climate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气候科学大语言模型,由复旦大学、上智院和上海创智学院共同研发,专注于解决专业气候问题。“女娲”系列生命科学大模型支持蛋白质与抗体药物开发,能精准预测分子与靶标的结合亲和力,为癌症免疫治疗和重大疾病治疗提供助力。接下来,“女娲-生物结构大模型”的核心功能将逐步开放,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支持、搭建合作生态。
随着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授予了人工智能(AI)相关研究,科学智能(科学和AI深度融合)及其研究方向引发了从科学家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上智院院长、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漆远发布了《科学智能前沿观察》。漆远表示,发布科学智能前沿观察就是希望推动和支持更多AI和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深度融合无缝合作,共同探索科学智能的新未来,打造能够自主发现复杂世界未知规律的“AI爱因斯坦”。
此外,上智院与复旦大学、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以及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在会上签署了三项合作协议。
比如,复旦大学、德勤中国、上智院的三方合作,将在科学智能领域建立多层次合作生态圈,为AI人才提供从教育到产业的全链条支持,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培养面向未来的跨界AI人才。三方还将聚焦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科研突破,定期发布科学智能行业白皮书。
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智院共同成立“智能远洋渔业联合实验室”,基于伏羲系列大模型,双方将一起针对人工智能在国际渔业谈判、渔情预报、渔业资源评估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双方还将在数据共享、算法优化及产品研发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为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沿科技支持。
此外,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与上智院的合作中,上智院将通过战略规划与技术创新,带动生物数据处理和女娲系列生命科大模型的研发。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提供逾二十万条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双方将以此为基础,集中攻克生物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应用的关键难题,推动生物数据深度处理与智能化的突破,为生命科学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
头图为论坛现场。复旦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