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十年为民服务,普陀这辆志愿者“巴士”驶入人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5-02-27 15:47

摘要: 马上就要“3·5”日了,这一次,“同心巴士”还在行驶,志愿者们将继续用志愿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每月25日,在兰岭园的小花园里,一道由“绿马甲”构成的风景线尤为醒目。量血压、测血糖、磨刀、缝补、家电维修、理发……在2个多小时里,“同心巴士”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各司其职,各显神通,为居民提供各式各样的便民服务。


记者了解到,“同心巴士”服务队诞生于2015年,起初是一支由8名志愿者组成的“物物交换”团队,起名“巴士”即“流动、交换”之意,而“同心”则是希望邻里间亲密无间、齐心共进。


经过10年的发展,这支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规模日益壮大,如今已有35名队员,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到了提供便民服务。但不管如何变,他们为民服务的志愿初心不变,自治共治的美好愿景不变。


“巴士”灵感来源于德国


据介绍,为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小区自治共治、增进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2015年“同心巴士中转站”应运而生。


“当时,我们在报纸上看到德国斯图加特跳蚤市场的报道。邻居们将闲置物品绘制成贴纸张贴于门上,欢迎邻里借用。这个创意让我深受启发,便萌生在社区推广的想法,希望能借此拉近邻里距离。”项目负责人周来顺向记者回忆道。


在他的倡议下,社区居民纷纷拿出电饭煲、取暖器、缝纫机等闲置物品供邻里借用。初期阶段,大家的参与热情高涨,但随着物品种类日益丰富,社区面临空间饱和问题。与此同时,周来顺注意到社区老年群体占比高,居民在借阅物品后往往需要专人指导使用方法。这种“换物”的模式逐渐衍生出对服务的迫切需求。


为此,“同心巴士”服务队正式成立,“同心巴士中转站”也转型为定期举办的志愿服务集市。每月25日,“同心巴士”服务队都会在兰岭园小区花园或社区活动室摆摊,为居民免费提供便民服务。


“巴士”开上了楼,也开出了小区


“周老师,今朝有磨刀伐?”“今朝不弄了,放了3月5号一道搞。”在记者采访“同心巴士”服务队的一个小时里,有十来位居民曾前来咨询,可见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最初,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很少的,志愿者也只有8个人。但后来,‘社区达人’越来越多,再加上社区资源的助力,现在我们的服务项目已经超过了20个,包括理发、家电维修、磨刀等在内。”志愿者秦训森向记者展示了厚厚的一沓记录: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一年里,被服务人数达到3632人次,其中,量血压、测血糖、理发、磨刀等项目最受欢迎。


统计表。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不过,尽管志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细心的周来顺仍注意到社区里那些"沉默"的群体——小区内高龄、独居老人和残障人士虽需要服务,却面临下楼难的现实困境。为此,他萌生了提供上门服务的创新思路。最终,“同心巴士”服务队专门组建了“为老服务队”,为特殊群体开展个性化服务:夏季协助清洗空调、冬季组织大扫除、定期入户探访;更有志愿者坚持数年每日上门代倒垃圾、代买菜。


值得一提的是,每月一次的志愿服务让“同心巴士”声名远播,每逢活动日都有其他小区居民慕名而来。“我们也总是受邀到周边社区开展服务,每到这时候,好几个志愿者就推着装满工具的小车,载着缝纫机,慢悠悠却充满干劲地开始搬家。”秦训森笑道。


虽然“同心巴士”并非真正的车辆,但此刻它仿佛真的开动起来——不仅“开”进了楼栋深处,更“开”出了社区边界。


服务队已壮大至35人


十年来,挖掘社区“达人”、壮大服务队伍、丰富服务内容的故事始终在续写。如今,“同心巴士”服务队的队员已由最初的8个人发展至35个人,成员以退休党员、劳模为主,服务范围也从兰岭园居民区延伸到整个曹杨辖区。


令他们欣慰的是,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互助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居民站了出来。“我们有一位志愿者,从别人家借了冲击钻以后,主动提出自己会使用缝纫机……”志愿者郑银芳告诉记者,还有一位居民,他本身就是残疾人,但总是积极地为大家磨刀。


志愿者服务照。资料图。


不少志愿者已年过七旬,却依然笑言自己是“当打之年”。“我们年纪最大的志愿者已经83岁了,还有81岁的老人……队伍里的志愿者们都抱着这样的工作信念:只有退休的年龄,没有退休的志愿者,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周来顺说。


马上就要“3·5”日了,这一次,“同心巴士”还在行驶,志愿者们将继续用志愿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头图为“同心巴士”服务队志愿者在商量“3·5”学雷锋日的安排。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摄 影:叶佳琦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一系列重磅政策发布,普陀区举行2...

“数字政法”背景下,如何实现政法...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桃浦...

首页

顶部